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汉服之美:从“看客”渐成“欣赏者”

来源:朝云辞

摘要:坦白来讲,我并非是“汉服传承者”。第一次接触汉服、对汉服产生兴趣,并不是因为被它的底蕴所震撼、被它精细的做工所打动。我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看客。

坦白来讲,我并非是“汉服传承者”。第一次接触汉服、对汉服产生兴趣,并不是因为被它的底蕴所震撼、被它精细的做工所打动。我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看客。

上小学的时候,我很喜欢看电视,古装剧是我的最爱。一方面是受到我爸爸的感染,他很喜欢武侠剧,另一方面是因为剧中人物的服饰都很独特。

后来,刚上初中那年看到一个新闻,2010年10月16日,一个身穿汉服曲裾的成都女孩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不料几个大学生误以为那是和服,强制要求其脱下。此消息一出便引起舆论,有人说,这是现代人遗忘中华民族传统的可悲;有人说,该女孩穿汉服的时间和场合不合适。那时的我有些像个愤青,坚决支持前者,完全不能理解连汉家之华服都能认成和服还自以为充满正义感的行为。

现在看来,我依然支持我那时的观点,但是也认识到“汉服之没落”。我所说的“没落”,指的是传统服饰的衰退是必然。毕竟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以便利至上,能简则不繁。我曾经试过穿汉服过一个短暂的中午,但只是吃饭就已经很麻烦了。宽大的袖子在夹菜时总是很容易弄脏,夸张一点说,也很容易打翻盘子。

这种事实不可否认。如果现在人人都穿着汉服,反而反映了国家的落后。可汉服不仅仅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衣服,它见证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的兴盛衰败,它就像是一个守护者,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

所谓“汉服”,就是指传统民族服装。从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汉服延续了超过4000年的时间。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的风貌和性格。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深圳汉服研究及推广专家张心红介绍道,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张心红说:“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在日本,人们会在成人节时穿和服。在韩国,逢年过节等重大日子人们会穿韩服表示礼貌。可在中国,穿汉服参加活动都可能因为新奇而被登上报纸。当然,清朝剃发易服的制度也不可忽略。“汉服之没落”,令人惋惜。

回到开头,我只是个爱看古装剧的人。我本以为那些衣服就是汉服了,可我错了。在古装电视剧中的“汉服”和影楼拍照时穿着的多数并不是真正的汉服。那些舞台装在外形上保留汉服的特色和样式,但有时会加入现代或西洋元素,如荷叶领、立领等,或是为了方便穿着而加入拉链等设计。这样的舞台装是不存在汉服制式的。中华民族注重儒家典礼服制的文化,空有其表的演出服不是汉服。

从小学到中学,我从一个看客渐渐变成了欣赏者。我不是复兴汉服运动的倡导者,但身处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对汉服有个认识。前段时间,我定制了人生中第一套曲裾,穿上时,我感觉它变重了,我想那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我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感。精美的丝线,龙自由地翱翔。穿着有些重,但我一点也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