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传承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摘要:汉服的复兴一直备受争议。以汉服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传承,究竟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汉服的复兴一直备受争议。以汉服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传承,究竟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诗经·无衣》,说出了许多汉服爱好者的心声。以“80后” “90后”为生力军,有这样一群互称 “同袍”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他们深谙“民族的才是独特的”道理。
“我当初创立汉服社,就是希望通过汉服的美,唤醒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亲近。”上海大学重华汉服社创始人曹懿蓉说。然而,当他们身着传统服饰行走在大街小巷时,却往往面临无人赏识的尴尬。
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创始人姚渊,2006年在校期间就创立了汉服社。 “我们穿着汉服走上街,时常被认为是拍戏的,要不就被理解为炒作或哗众取宠。”
有一年上巳节,汉未央社团在公园着汉服举办“曲水流觞”诗赋会,引来不少人围观,差点被保安带走。姚渊说,这些误解让他深刻意识到,推广民族服饰文化需要时间,需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正面临着传统服饰到底穿与不穿、该怎么穿的难题。
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服饰一直是许多少数民族历史记忆、审美认知和族群识别的重要载体,与本民族的歌谣、史诗、绘画等形式结合,具有丰富的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人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出现了游离。
“穿着民族服饰上街,别人会另眼相看,感觉怪怪的。我们现在只在节假日或重要庆典场合穿。”哈萨克族姑娘巴地努尔·吾吐汗说。
“我们民族的一些史实、习俗等,都隐含在传统服饰中,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他们习惯了穿淘宝、用京东。”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刺绣能手刘秀英说。
上海大学民俗学研究专家黄景春认为,许多民族服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中断,所以显得与时代有些脱节。 “但是,在今天人们的日常服饰中,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服饰元素。比如汉服的祥云扣、苗服的江河纹,这也是一种历史和审美传承的体现。”
“现在主要还是依靠一些民间力量在推动。虽然没有政策支持,但是我们会联合文明办、电视台等机构,将民族传统服饰融合进更多主题活动中。”汉服爱好者、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唐文薇说。
“说到底,民族服饰的传承是内化于传统礼仪的。”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认为。因此,如何复兴优秀传统礼仪、提升民族自我认同感,或是民族服饰传承的关键。
2010年,汉未央作为民间青年自组织群体的代表之一走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姚渊说,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越来越有利的政策导向,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与消费群体也将日益展现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