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
李季兰原名李冶,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江南乌程人,就是现在的浙江吴兴,此地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小李冶禀受此地灵秀之气,生得妩媚可人,眉目如画。自幼聪明伶俐过人,六岁那年,她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她父亲见诗大惊,一方面十分惊叹女儿的文才,另一方面又觉得,她小小年纪,居然春心萌动,性情不宁,于是向李季兰母亲说:“此女富于文采,然必为失行妇人!”所以在李绐十一岁时,便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兰。
后李季兰于道观偶遇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言谈投机,一见如故。此后朱放常到溪边与她相会,游山玩水。后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李季兰寄给朱放的一首诗写道: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季兰又与才华横溢的“茶圣”陆羽交好。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陆羽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李季兰对此十分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其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陆羽还有一个朋友--僧人皎然,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志趣相投。李若兰也曾钟情于皎然,但皎然心如止水不为所动。曾写下一首“答李季兰”诗表达自己的心意: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李季兰最终叹道:“禅心已如沾呢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有她引发的诗友会集活动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广,直至广陵--即现在的扬州,扬州是当时文人荟萃的地方,李季兰的诗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后连唐玄宗也听说了,传旨要她上京面圣。此时的李季兰已经四十多岁了,这可是极大地殊荣,但她的容颜已随着岁月衰退,她不免又悲又喜,作诗道: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然而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大将朱泚自立为帝,占据长安。李季兰与朱泚交往甚密,书信频繁,遭到唐德宗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