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陈思王 曹植

曹植,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出生于东阳武,。生平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极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终黄初之世,他一直在受曹丕的阴影下生活。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多次要求得到任用,希望为国家效力,并向曹□陈述过于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但曹□只是优文答报,略无采纳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他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曹植的思想相当复杂。他时而鼓吹宣仁以和众、礼乐风俗移,推尊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圣贤;时而宣扬长全贞而保素、澹泊无为自然,表示要仰老庄之遗风。有时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两家思想杂糅,例如《七启》。他对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以至谶纬、佛经都有所接触。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汉末以来社会思想冲破经学迷信桎梏直接有关。当时曹操以及一批思想文化界人士,都具有思想比较开放活跃的特点,而曹植是其中最显得驳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既有丰富多采的优点,也有零乱不成系统的缺点。

曹植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自述余少而好赋,所著繁多。他死后曹□又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

东汉三国诗人

表情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