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执子之手,吟诗到白头
摘要:唐代有哪些著名的夫妻诗人?
中宗早年诗有《夏日游石淙侍游应制》,末二句云:“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那年他四十五岁了,仍做出膝下承欢的幼儿姿态,宣誓效忠老妈,稍显有趣。不过他的诗写得很流动,对辞语把握良好。他即位后诗,可举《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始皇陵在临潼骊山附近,中宗在景龙三年(709)岁末幸陵作此诗。登临怀古,想到秦之为政烦碎,愚民变俗,无论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他都不表赞同。当年修阿房宫,浪费巨大,而今只有遗迹为墟。所谓东南气,是说民间有不平反抗,始皇东西奔走,一无所成,死在半路,尸体发臭,只能以鲍鱼掩饰。诗没有展开议论,但历史上的失德,他有所理解,但也无意加以改变。
中宗君臣的柏梁体唱和中,有韦皇后的一句诗:“顾惭内政翊陶唐。”以夫为圣君,自称内政做得还不够好,场面上很得体。据说上官婉儿常为她捉笔,也许吧。韦皇后母女皆有野心,能力远逊于武后。中宗死后不久,太平公主与临淄郡王李隆基起兵,韦后母女被杀。史称中宗是被她母女谋害,看不出有此必要啊,也许就是胜利者找出来的谋反理由吧。
中宗身边有位大才女,昭容上官婉儿。婉儿是反武后的才士上官仪的孙女,初生即配入内庭,一生都在宫中。新出墓志知她曾是高宗的才人,后来是武后的文胆,再后来是中宗的昭容,这一家真够乱的。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20/0112/20200112071403139.jpeg)
婉儿是罪人之女,长期宫中生活并不愉快。据说武后对群臣奏事,让婉儿躲在案裙下记事。一日不知看到什么,武后大怒,随手拿起甲刀就扎她脸上。改朝换代,她依然服从权势者。昭容名列妃嫔,她已经年过四十,主要参与文案之事。唐隆政变,婉儿意外被李隆基所杀,今人解读,她投靠的可能是太平公主。
《全唐诗》存婉儿诗一卷,有二十多首为游长宁公主园林时所作,《万首唐人绝句》以其中十二首署景龙文馆学士作,未必是她一人所作。她虽曾品评沈佺期、宋之问等文士之作,本人传下来的好诗,其实只有一首《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诗是虚构的,写独居女子的失落怅惘。秋风乍起,木叶纷飞,女子思念远在蓟北的男子。秋露渐浓,独卧孤冷,月升月落,锦屏虚设。欲起奏一曲江南相思曲,封存在寄往蓟北的书信中。书中什么都无法说,只是怅惘彼此分别得太久太久了。这里,看到她对汉代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礼敬与升华。婉儿名气很大,作品流传有限,很是可惜。
4、吉中孚与张夫人
中唐前期的一对夫妻,都能诗,当时、后世诗名稍有不同。男子是吉中孚(?—约789),楚州(今江苏淮安)人。早年居于鄱阳(今属江西)。初为道士,代宗大历初还俗,征拜校书郎。与钱起、卢纶等文咏唱和,同游驸马郭暧门下。大历十年(775)或次年书判拔萃科及第。德宗建中元年(780),为万年尉。兴元元年(784)六月,自司封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寻改谏议大夫。贞元二年,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两税。四年,以权判吏部侍郎为中书舍人。未几卒。中孚有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官也做得不小,一时交游甚广。《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一卷,唐以后不传。传世诗作仅《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一首,不算出色。日本存唐写本《新撰类林抄》卷四,有其诗《奉同秘书苗丞菘阳山闲居引》,不常见,抄如下:“有山嵯峨兮有水潺湲,王孙独往兮春草经年。溪路独行兮到时何处?渔父相见兮水上天边。犬吠前村兮极浦,回风入林兮微月映户。白石磷磷兮迸水濡衣,哀猿啾啾兮空山半雨。谷口苍茫兮天阴,人间离别兮年月深。花迷流水不知处,心忆君家难后寻。”
(参日本小川环树、栗城顺子校改)
是一首骚体诗,因送友人归山,想到山居之闲适美好。作者曾为道士,体会方外生活之舒适,诗也算清通晓畅。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20/0112/20200112071403954.jpeg)
吉中孚妻张夫人,名字、家世、生卒皆不详。《全唐诗》卷七九九称他是楚州山阳人,乃其夫之里贯。《又玄集》卷下、《才调集》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七九皆收其诗,知有诗名。近年在俄藏敦煌文献中见到《瑶池新咏》残卷,她在大名鼎鼎的李季兰后排名第二,所收诗过八首,可见名气不小。她的诗,以《拜新月》一首最著名:“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少年时。”诗分四段,写人生不同年龄段拜月的感受。第一段似是少女时,走出闺堂拜月,月初吐牙,月影笼桂,人生刚开始,前景尚不明朗。第二段妆楼拜月,象征男女爱情的鸾镜初按或未按,情愫萌动,岁月静好。第三段庭前拜月,风露清寒,生活曲折,不胜含情。月色依旧,男女渐老,能不抚今追昔,触事伤怀乎!最后写邻家老妪也出而拜月,声声含悲,愁苦欲绝。这是人生暮年的景象,一身孑存,亲人都已不在,人生只留下痛苦的回忆。老妪以前或许也是出名的美女,然而现在留下的回忆已经是那么遥远。最后两句,加入作者自己的感慨。刘希夷“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曾引起许多人的感慨。张夫人此诗,可说是女版的《白头吟》,当然更像在一张图画中写出人生的四阶段。
5、杜羔与赵氏
杜羔(?—821),《新唐书》卷一七二有传。他是唐初中书令杜正伦的五世孙,据杜正伦生平推测他是洹水(今河南内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孝子,经历离乱后,寻找失散的母亲,求父遗骨归葬,闻名于世。德宗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四年(809)前后,由郎官授万年令。不久,因与长安令许季同共诉京兆尹元义方责租赋不时,罪及县吏而罢官。寻起复,迁户部郎中。后转刑部郎中,历谏议大夫。元和十四年(819),为振武节度使。旋以工部尚书致仕,卒。杜羔仅存郊庙诗一首。他在万年任上,与著名诗人、中书舍人李益和诗僧广宣联句,今存《红楼下联句》《兰陵僻居联句》两首。李益、广宣在元和前后名气很大,能约杜羔联句,可见他也有诗名,可惜所存太少了一些。
杜羔妻,《才调集》卷四作赵氏,《玉泉子》《南部新书》卷丁、《唐诗纪事》卷七八、《万首唐人绝句》卷六五作刘氏。作刘氏虽记载较多,但都源自她与杜羔调侃的传说。《才调集》是总集,且有宋本,一般来说会准确一些,本文即以赵氏称呼。
赵氏诗存四首,几乎每首都关乎夫妻情感,内容精彩绝伦,是唐代罕见的多情女子。
第一首《杂言》:“上林园中青青桂,折得一枝好夫婿。杏花如雪柳垂丝,春风荡扬不同枝。”因《吟窗杂录》卷三〇引录而保存,从诗题与押韵分析,肯定是残诗。上林许多树,品种不一,良莠不齐,人生择偶也如此吧。赵氏得到一位好郎君,毫不掩饰地夸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首《夫下第》:“良人端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杜羔赴京应试,赵氏居家。唐代进士虽每年会试礼部,但录取比例很低,也就是说屡试不第是常态。杜羔又落魄而归,赵氏以此诗相赠。你不是一直以为自己很有才华吗?怎么每年都铩羽而归?你好意思回来,我脸上可挂不住。真要回来,最好趁着夜色,不要让邻里看到,够丢人的。这是什么意思?如此势利冷漠吗?明白她对“好夫婿”的得意,可以理解是感情昵密的小夫妻间的调侃之作:良人,你可真是一等一的奇才,不是说好一定考取的吗,怎么又下第回家了。你好意思回来,我还真怕被邻家嘲笑。下次还是等天黑后再回家,不要让人家看到。《南部新书》说“羔见诗,即时回去”,今人甚至批评赵氏势利如《范进中举》中的屠户,都不太准确。诗肯定是杜羔到家后才写,两口子情感太好,直率调侃,无伤大雅。
第三首《闻夫杜羔登第》:“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终于及第了,太太送来这样的贺词:长安好地方啊,气象万千,到处都是销金窟。良人春风得意,青春年少,今晚酒醉以后,在哪儿欢度春宵啊!瞧这两口子!严肃者会发现这女子也太爱吃醋,太多疑心了吧,懂诗的也会看到诗里的正面内容。南宋一位道学者看到了正能量:“羔不第而归,作前诗勉之。羔既登第,复作后诗戒之。可谓贤妇人矣。”也许吧。我更愿理解为这仍是两人之间的游戏之作,彼此信任,彼此相爱,因此可以语无忌惮嘛。
就是不知道杜羔如何应对这位喜欢恶搞的娇妻。《唐诗品汇》卷五五有《代羔赠人》:“澹澹春风花落时,不堪愁坐更相思。无金可买《长门赋》,有恨空吟《团扇》诗。”这是误收唐另一位才女张窈窕的《寄故人》,诗意也不能相接。钟惺《名媛诗归》卷一〇有《杜羔下第至家寄以二绝》,所录另一首是:“传闻天子访沉沦,万里怀书西入秦。早知不用无媒客,恨别江南杨柳春。”这是唐无名氏诗,见《唐诗纪事》卷八〇引顾陶《唐诗类选》,也与杜羔无关。
第四首《杂言寄杜羔》:“君从淮海游,再过兰杜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