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摘要: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7481.gif)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劝苏东坡:
“这片地太贫瘠了,种什么收成都不好。
离这不远的沙湖,有块稻田要出售。
卖得也不贵,你可以去买下来。”
苏东坡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和朋友们欣然前往。
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
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走路一边吟诗。
回家后,他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苏东坡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的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拄竹杖穿芒鞋,谁怕啊?
我依然笑着,“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虽然风雨萧瑟,
但那又如何,我信步归去,
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苏轼就在黄州迎来了另一个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
苏轼就此死了,而另一个苏东坡就此活了。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7875.gif)
05
1082年,苏东坡贬官黄州的第三年。
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很久的雨。
苏东坡凝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帘,
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
于是研磨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
这纸《寒食帖》,若论诗意才情,
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实在是平平。
但那起伏跌宕的书法意象,却震撼千古。
这张帖,乍一看,字形并不漂亮,
时大时小,时长时短,时宽时窄,时疏时密,
似乎完全失去了书法所讲究的规矩和法度。
但随意率真,恰恰是《寒食帖》的最大特点。
世人之书法皆追求俊挺华美,
而苏东坡在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后,
终于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
所以在艺术上再也不去追求什么法度规矩,
为文写诗填词作画只强调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
从此,他所有艺术门类都迈入超级大师境界。
这纸《寒食帖》,就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510.gif)
不求法度不循规矩的苏东坡,
就此一举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
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苏东坡第一流的作品,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寒食帖》等等,
大都是他被流放黄州之后的作品。
这恰恰应了那句话: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订规则的人,而不是遵从规则的人。
苏东坡不求法度不循规矩,
不求别人关注,只求自己舒服。
所以为文写诗作画便如入无人之境,
敢于用情放胆,荤素雅俗皆不避。
只为取悦自己的他,没想到却取悦了全中国。
这就是苏东坡的艺术哲学——在己体道。
人性都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大家。
在己体道,其实也是成功之道:
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别人。
把握住了自己,也就把握住了别人。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866.gif)
06
苏东坡被调往徐州做知州时,
刚上任一个月,就遇到黄河泛滥。
洪水汹涌而来,把徐州城团团围住,
徐州城就靠一座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
城墙若一垮,全城百姓都会完蛋。
百姓人心惶惶,都准备四散逃亡。
苏东坡却派人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
他不回家,就住进了这个草棚里。
“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呢?”
见市长如此无惧,民心就安定下来了。
民心一定,苏东坡就带领百姓抢修堤坝。
在城内修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
修了一月,洪水还是不退,老百姓都累瘫了。
苏东坡便跑去向城内禁军求援。
禁军本来只听皇帝号令,地方官无权调动。
但禁军头领看到浑身泥浆、面容憔悴的苏东坡,
眼睛顿时湿了:“文官尚如此,我这个武官岂能为了保命而误苍生。”
他立命禁军跟随苏轼抢修堤坝。
堤坝修好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434.gif)
80多天后,洪水退去。
苏东坡却毫不停息,带领百姓在城外大修水利。
北宋时,黄河泛滥周期大概是四五十年。
洪水退了,苏东坡本可以完全不管了,
因为他的任期内不可能出现第二场洪水,
但他依然大修水利,他不追求任期效益,只求为老百姓多干几件实事。
很多官员一遭贬谪一受打击就自暴自弃,
但苏东坡不,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
他都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
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
真可谓“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苏东坡每每离开此地、调任彼地时,
当地老百姓便夹道相送,涕泪横流。
苏东坡实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公仆。
他的工作哲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就是“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299.gif)
07
62岁时,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
当时的海南,是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但苏东坡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
他给三儿子写信说:“牡蛎这玩意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让朝里士大夫知道哦,他们知道了一定要争着来海南,那我就没得吃了。”
没有朋友陪我玩,那我就自己找乐子。
怎么找?他居然办起学堂,教起了书。
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苏东坡就是这么逗逼。
1094年,苏东坡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
朋友们纷纷写信来安慰他。
他却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要我低头,门也没有。
苏东坡就是这么逗逼。
没错,苏东坡的处世哲学就是:我要做一个大逗逼。
怎样做一个大逗逼?
那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贬谪流放中,他开启了一个个逗逼模式。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831.gif)
他有多逗逼,我们随便举两例。
流放黄州时,苏东坡酒瘾犯了。
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酿酒的。
“但苏东坡酒虫蠢动,就偷偷酿了酒。”
不料酿酒之事很快就被衙门知道了。
官员责怪:“你怎么不听话啊?”
苏东坡回答:“余欲听之,而口不可。”
我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啊。
私自酿酒且不说,他还嫌没有菜下酒。
听说一小青年家的耕牛生了重病,
便鼓动说:“死了只能贱卖,不如早杀贵卖。”
小青年真把牛给宰了,给他送了一大块来。
老苏就邀约一大帮狐朋狗友,
在东坡上搞起了一个大party,
点篝火,烤牛肉,喝私酒,不亦快哉。
最后把禁酒官员都吸引来了,大醉而归。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869.gif)
还有一次,老苏喝酒后回家太晚。
到家已是三更,家里小童早已酣睡。
苏东坡敲了几次门,小童都没回应。
他只好跑去江边听了一夜潺潺水声。
第二天,他回家就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完此词后,他立马想到了一个恶作剧。
他赶紧让小童把这首词送到城里去传阅。
太守拿到这词一看,立马吓坏了。
“江海寄余生,这不是要跑路的节奏吗?
苏轼要是跑了,我的乌纱帽可就难保了。”
他赶紧跳上马,直奔东坡住所。
到了住所一看,发现老苏正鼾声如雷。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
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
于是,他活成了宋朝最伟大的大逗逼。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9/0329/20190329090218633.gif)
08
1061年,年轻的苏轼结识了章惇。
两人结为好友,一起同游黑水谷。
并在石壁上刻下:“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但后来章惇站队新党,从此远离了苏轼。
后来旧党得势,他就被流放了数年。
后来新党再得势,章惇官拜相位。
重新得宠的他便展开了疯狂报复。
昔日老友苏东坡也成了他的嫉恨对象。
他一脚就把苏东坡踢到了岭南惠州。
人人都觉岭南苦,苏东坡却活得逍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老苏之诗传到京城,章惇一看就恼了:
“你活得挺滋润嘛,那我把你踢到海南。”
于是老苏就被流放到了蛮荒之地儋州。
1100年,宋钦宗赵桓继位后,
立即废了章惇,并派人让苏东坡返京。
朝野上下一致认为老苏必定官拜宰相。
老苏才走到洪州,章惇之子就送来了书信:
“恳求坡老为相之后放过我父子俩。”
苏东坡回信说:“轼与丞相定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