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在当代并未边缘化,反而会越来越主流
摘要:关于“汉服”的争议,自本世纪初汉服之“热”开始升温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息过。这场口水仗即是始于“汉服”的喜爱者们发起的“汉服运动”,在汉服渐趋流行的大背景下,该如何评价和看待这场“运动”,成为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汉服如何传承与发展不得不回...
自己民族文化,就担心落伍、狭隘,只是中国人特有的现象。被这种错误的现代观念束缚了的人,当然也就不能晓得“全球在地化”才是最新趋势。
凤凰文化:在一篇关于汉服的报道中提到,对于身处异国的海外的华人,汉服的符号意味似乎更加强烈,身穿汉服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认知,更是家国情怀的骄傲。在这个意义上,汉服变成了一种家国的象征。但也有人指出,从汉服的起源来说,汉服其实是汉族人的服饰,将汉族人的服饰视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象征,有些过分强调汉族民族主义。您怎样看待这种争议?另外,还想请您解答一下,“汉服是汉族人的服装”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
龚鹏程:身处异域的海外华人穿汉服的意识为什么更为强烈?因为这代表了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而且也显示了中国人的情怀,所以汉服会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有些人把汉服等同于汉人的服装,这样的说法是错的。就好比很多人将汉人和少数民族对立起来,这当然不是事实,只是现在民族政策上错误造成的误解。
汉人包括了很多民族。就像现在很多国家的人愿意归入美籍,成为美国人,但从人种学上来说,美国人中有很多不同的人种。汉人,最早指所有中原地区互动的民族,都称之为汉人。所以匈奴人建的后汉、氐羌人建的成汉、沙陀人建的北汉,都以汉为名。后来唐朝势盛,中国人去海外,不论你是温州人、潮州人、苗族、土家族什么,别人也都称你为“唐人”。这汉人唐人,总体代表了中国所有族裔。汉服也一样。现在我们所说的汉服,是相对于西服来说的,总体指中国传统服饰。当然这里面也就包括了个少数民族,因为内部文化融合几千年了,许多东西很难析分。但整体体系,从上古以来一直传承着。例如尚书里面讲皇帝的服装“十二章服”,到清朝,你看它皇帝的服装好像已经跟汉唐宋明很不一样了,其实仍是依照十二章服传统制作的。所以我们不能从种族主义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7/0816/20170816013504537.jpg)
在娱乐圈中,徐娇是有名的“汉服控”
凤凰文化:说到传统服饰,除了汉服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唐装、旗袍、长袍马褂等等,这些传统服饰样式不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联系?此外就汉服和唐装而言,两者都被部分人群视为是家国的象征,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了哪个更应该是“国服”的争议,那么这两种服装对家国理念的代表性的差异在哪里?
龚鹏程:旗袍、唐装、长袍马褂,都是汉服的小分支。就像国外称中国人的地方为唐人街,西方人研究中国就说研究汉学,这些“唐”、“汉”都是代表中国。旗袍是旗人服装在上海被重新改造后形成的“新汉服”,年代非常晚。长袍马褂也是改造后的,取了清代服饰的一些意思,由民国时期“国家礼乐馆”确定的正式礼服。汉服是个大系统,每个时代有会像这样略有改造,每个分支代表各时代不同的观点或审美追求,我们现在应从整个大体系来说。
要谈国服,就要确定礼服(在正式场合可以代表礼制性的服饰)。国服应该由国家讨论,像民国时期就曾经成立过“国家礼乐馆”,专门制礼作乐,延续古代“王者建国、制礼作乐”之传统。确定我们穿什么、该有怎么样的礼仪活动、该演奏什么样音乐。关于国服的讨论,本来就是有争议的,因为需要更多的专家参与讨论,才能确定下来。所以还需鼓励争鸣。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7/0816/20170816013511922.jpg)
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接见“和服女王”
凤凰文化: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服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国的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说,汉服对于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是一种文化输出的体现,如何评价这种文化输出?
龚鹏程:中国服饰在亚洲地区、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这就是古代最强调的一点——上国衣冠。中国和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服饰文化特别发达,在其他国家人民还不穿衣服、或插点羽毛的时候,我们的纺织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会编织丝绸,由丝绸之路,对外输出我们的服装和布料,全世界人也喜欢我们的服装。中华的“华”字,或文章的“章”字,就是指华服、章服,意指我们的服装特别华美庄严堂皇,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其他国家人只能断发文身,裸体或布料稀少。我们看古代希腊人裸体多,是因为他们不会剪裁,穿衣服要么披一块布,要么布中间挖个洞,叫做套头式、斜披式或披风式,和中国差距很远。
凤凰文化:试图通过一种服饰来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被认为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理想主义者”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您看来,在当代社会塑造和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除了这种衣冠上的觉醒和认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
龚鹏程:传统文化,从服饰上复兴只是其中一点。从衣冠上就能全面体现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各方面都需要做,光从服装当然不行。但是,如果能从服装上恢复一部分,那为什么不做呢?难道服装不是文化吗?如果觉得我们只能穿西服,那不是一种迷思吗?糊涂得不行哩!
嘉宾简介: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7/0816/20170816013523606.jpg)
龚鹏程,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佛教、道教、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有等量的作为和成就,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出版多种相关著作,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史》(上册、下册)、《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侠的精神文化史论》,龚鹏程在世界各地兴学办学,是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的创校校长,现担任卢森堡欧亚大学(马来西亚校区)校长以及大陆多所学校的(名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