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汉服发展史
摘要:礼服:祭奠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奠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节,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衣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衣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天子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 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是非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幞头而稍有不同。天子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身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回一’。后者用玄色绒、缎等制本钱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由于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衣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妇女流行穿“比甲”服装,它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即背心),套在衣裙之外。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男服衣饰包括:冕服:从宋代起天子几乎只穿一种冕服;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
女服衣饰包括:礼服;袆衣:为皇后受禅、谒庙、朝会时穿着;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