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汉服发展史
摘要:礼服:祭奠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奠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衣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衣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衣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
2、南北朝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略冬中原人部分南迁南蛮,胡人大规模南迁中原,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不论官兵或百姓,都穿著胡服,作为平时的休闲服或礼服。
少数民族衣饰受汉朝典章礼节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
3、男女衣饰
这个时期的男服衣饰包括: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燕尾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当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燕服、从贵族到百姓均用到它。
此期的女服衣饰包括: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进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四、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进步,织锦无论在织造技术或花样图案上,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唐代纹样不仅继续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别具一格。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兼容并蓄,使唐朝衣饰华丽清新。
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帝王的御用衣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黄袍衫,于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朝年轻女子并不受守旧传统的约束,她们可以穿袒***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政府和社会还答应女性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妆饰,如“花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贴在面部)很有特色。
唐朝男服衣饰包括:
冕服:祭服,最隆仪式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看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唐朝女服衣饰包括:
燕尾服:
袆衣:最隆重的燕尾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燕尾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天子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回嫁礼服。
五、宋朝
宋朝的建立,出现了一段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尤其都市贸易经济更为发达。理学思想是士人生活行为的规范,影响所及,当时的衣饰不过分追求华丽,保持洁净自然,崇尚简单的审美观。 宋代衣冠衣饰大多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代衣饰大致有官服、燕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予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的日常燕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宋代遗老服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
男服衣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仪式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女服衣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六、元朝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它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主要衣服 “质孙服(‘质孙’是蒙古语’颜色’的音译)”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1314年元朝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同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吃冬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同一式样并加饰金石珠宝的高级礼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希奇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经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玄色的袍子。
男服衣饰有:冕服:天子衮冕服、皇太子衮冕服;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
七、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