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清韵】迷你小香囊|云鹤抽绳腰圆荷包中式香袋/汉服配饰//香囊
【清韵】迷你小香囊|云鹤抽绳腰圆荷包中式香袋/汉服配饰//香囊
*鹤仙儿*香囊 锦囊荷包香包 汉服 汽车 端午 衣柜 艾草防虫端午
*鹤仙儿*香囊 锦囊荷包香包 汉服 汽车 端午 衣柜 艾草防虫端午
中式禅修服棉麻汉服白色打坐禅服瑜伽服气质中国风茶道服女套装夏
中式禅修服棉麻汉服白色打坐禅服瑜伽服气质中国风茶道服女套装夏
汉尚华莲鸾镜汉服配饰布鞋秋季新款民族风绣花鞋平底休闲女鞋日常
汉尚华莲鸾镜汉服配饰布鞋秋季新款民族风绣花鞋平底休闲女鞋日常

汉服推荐

【茶道】余香犹未尽 · 素琴泛清音

来源:朝云辞

摘要: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説:“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把折扇就好比画一幅写意水墨,因而他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酝酿意境。王健先生桌上堆积的竹片摆放了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两三年。每一把都包含创作者与作品的对话,正如每一块竹片都是有脾气的,沟通不到位,任何人来它也不会和你碰撞出火花。

扇语传情

在中国属于文人雅士们方寸之间斗才情的雅扇,自从康熙年间开始外销欧洲之后,转眼就在西方贵族女性手中绽放出别样风情来。在社交场合伶俐的少女们为逃过监护人的“监视”更是通过执扇的动作来传情,这种“扇语”表达方式源于西班牙,后快速发展到法国、英国,最终遍及欧洲。精妙的扇子语言不仅频添了女性的矜持风韵,更体现了那句老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处。可想在当时,如果不懂“扇语”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和不解风情,又怎能获取佳人芳心?

如今虽然鲜有人精通此道,但在许多欧洲电影中还是可见其踪影。在33 种常见的“扇语”之中,也来学习几招:

对:搁在右颊上

错:搁在左颊上

再见:小指伸出

我已结婚:慢慢挥动

我已订婚:急速挥动

交个朋友:掉在地上

我爱上你:横放颊前

很对不起:横放眼前

请守秘密:张扇掩左耳

请你吻我:扇柄放在唇上

现在几点?部分展开显示扇骨数目

这些“扇语”背后贴切巧妙的表达不得不让人钦佩当时少女的才情,以及对情感的准确拿捏。每一个小动作配上折扇都极其传神,魅力倍增。足以想象,当年不需喧哗,只需一把折扇就可以静静地向那一位“他”送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不禁引人遐想,如有缘分寻一把好扇子,寻一位“知扇人”,手所触及是扇的质感,心所触动是善的温情。

当代中国式生活之“味”——

Taste of Pure Pleasure 有味是清欢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度。自上古神农时代的【药饮】至唐代陆羽的【瀹饮】,再到明代的【泡饮】,茶文化涵盖了修身养性之道。时至今日人们又应通过何种途径来满足内心的精神渴求?中国传统茶道,承袭自唐宋茶人师祖的茶事风雅,在现代生活中以茶为媒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茶器

最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样一席茶味道的,就是这些因茶而设的器具。说起来,无论是唐代陆羽创制的茶器二十八式,还是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种茶器,抑或现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这些茶器十余种的选择,不同的材质器形,以及它们之间彼此连接关系,都隐藏着神秘的符号,而经验老道的喝茶人是符号的破译者,从这只壶、那只杯的关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画出将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茶器的选择,是对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对器皿的取舍尺度,从要冲瀹的茶品、所用冲泡手法来考量,进一步还要感知季节、时辰这些因素对茶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席茶。

茶席

茶席是茶事进行的空间,也是泡茶人对茶事认识的综合表达。一个茶席的思考重点,是如何展现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不是独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结合当下和对茶性的理解而通过铺陈的细节来呈现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气候的转变、泡茶空间所在,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择茶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积累的生活素养。

选择契合的茶品,由对茶性的认识出发,选择茶的泡法、再由此决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围绕这个内容而配合,呈现出的茶席,自然带有鲜明的季节和地域性。当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观察其中蕴涵的季节因素的。春天的某日,天气微濛。选择碗泡台湾高山乌龙茶,高山茶的清冷韵致能够在这样的天气里更深长细腻的表现出来。茶器除品杯以甜白釉的品杯来感受纡回的香气和细腻口感外,茶碗、杯托、花器多是暖色调的陶器,而蓝色席布上一枝北方早春的海棠更是微带清寒季节的鲜明意味。在暑气渐生的时候,夏天的茶席常以简淡的色彩和清简的茶器营造清凉的夏日空间,一簇小黄杨的茶花、石砚的茶盘、景德镇的白瓷杯,让人有清泉石上流的凉意。这一席泡的是凤凰单丛的黄栀香。黄栀香是单丛茶里高香鲜爽的一种,口感微苦而生津迅速,正是适合溽热天气来消暑的。

茶声

起炭从点燃一枝油薪竹开始,鹅毛扇扇动的风声里,油薪竹的火焰带着一缕白烟自下而上地升起,龙眼炭开始有爆裂声,让人心生期待,不过这个时候的扇子舞动反倒更加透着舒缓和沉稳。直到炭炉里噗地一声,火焰结结实实地围绕在逐渐泛白地炭块之间。壶里地水开始鸣叫,正是所谓“松风”的鸣响。注水温壶、投茶入壶、出汤入杯,淅沥水声和器皿碰撞的声响,如果静下心来,就会听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绪,隐约而细微,但是却让人清晰探寻到最无可隐匿的内心。

茶事

对喝茶这件事,古人说得直白,“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 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细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单以形式上人数的多寡来断定喝茶雅俗之别,避免嘈杂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近年爱茶者人数日增,若不是把茶当做解渴的饮品或者攀比的名品,会渐渐觉察到喝茶的过程会带给我们的更多滋养。这样的滋养,隐于平淡生活中了然无痕地与茶的对话,由此养成对茶深切感知的思考习惯,又凭借不同的喝茶形式传递,无论是独啜还是约几个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丝剥茧般积累得来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时空的集中展现。每次茶会有不同形式的表达,茶品茶器的选定、茶席的铺陈,花木的选择、空间的安排,凡此种种细节,远超想象。茶品的选定,关乎对茶客人的体贴,除季节气候而外所要瀹泡的茶品前后逻辑也同样要考虑到对味觉体感的影响。茶会上容易被忽略的茶谱,如同古曲的工尺谱,其实是茶会的法度。让茶与器之间辉映出另一番神韵,使不同茶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期养成的功夫。

茶会

茶会不同的茶席空间错落组合,移步易景的观念来自中国传统园林的风致。在一个空落的厅堂里,“无中生有”构建出传统的花木掩映、心手闲适的意境。这些形式的背后,由无数个细小的信念和绵密的行为在做支撑。爱茶人的行为理念总是如同细流在茶事中涓涓流过。入口屏风前陶罐里粗大的枝条,并非是为了营造气氛而砍伐的树木,是前几天经过离家不远的路边时,看到园林工人正修剪花坛里的枯死的树木,理下长长短短

的枝条是为了保证花木过冬保留必须的养分,一大捆用麻绳捆扎的不同种类的枝条被我欣然讨要过来,将要丢弃在路边的枝条在茶会上恰恰就是意态天然的点睛之笔。这大概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这样的器物在每次茶会里都会出现,都会唤起很多人内心的柔情,也都会成为提亮茶事的一笔。

一场茶会,对于泡茶人和喝茶人来说,是彼此的成就。交织而成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飨宴,其实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在被视为弥漫着粗浮气息的时代,能够专心去成就一瞬的绚烂,是一种隽永的深意。茶会对客人来说,喝到一杯感怀于心的茶汤,他也许不会看到背后琐碎的过程,但正是这些不断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日常琐屑,让小小的茶汤能够幻化万千的心意。茶会结束的时候,打包整理器具、家具收拾整理搬运——又回到最初的空落,似乎一切了无痕迹。朋友来告别,有了依依不舍的伤感,这也许是一场茶事另一个不在预料中的提醒,对每个当下珍惜就好。

当代中国式生活之“听”——

Self-cultivation with Guqin 素琴泛清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浮华尘世中,一声天籁琴音,开启心灵之旅。古琴出音玄妙,不仅是乐器,更是四千年沉淀的神韵。人沉浸在苍古曼妙中,或徜徉于山水、或畅游于密林、或醉心于秋色、或忧殇于分别。史云龙与瞿烨这对伉俪,一斫琴一抚琴,常为找寻做琴的古木四处周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文人的雅趣。

史云龙

斫琴师,溧阳侯六十一世孙,师从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先生。其祖父善制棺,手艺精湛,后在琴家指点下斫制古琴。史云龙继承了其祖父的技艺和工具,走上斫琴之路。所斫之琴被香港古琴大师向雪春( 唐健垣夫人)、龙庄讲寺住持释本义等琴友悉心收藏。

瞿烨

江苏常州人氏,于革命先烈瞿秋白同宗。2006 年受广陵琴派梅曰强嫡传弟子唐乃扬启蒙,后有缘得梅庵琴派刘善教先生亲传,后于上海华东师范教习古琴。她循“四海之内寻要义,曲由心生奏古琴”,用心感受琴的灵性和内涵,近年在上海、常州一带游学和教授古琴。

下乡取木

古琴历史久远。先祖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便有了今天的七弦琴;到了西周,古琴大为盛行,常与瑟、鼓在祭祀时合奏,故诗经曰“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至春秋战国,已有众多琴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秦汉琴制定型;魏晋文人向往超世隐逸,“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等名曲问世;隋唐发明减字谱,再加斫琴技术的发展使古琴到达了巅峰极致;宋元明清古琴曲集愈加丰富,并形成各种琴派,刊印了大量的谱集。到近现代,古琴依旧保持了原貌,今天我们看到的古琴和唐代的古琴几乎没有差别。

史云龙的斫琴室安置在江苏常州的一栋小楼房二层,屋内堆满了几百年的古木,散发出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