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钟灵记 般若:对襟齐胸襦裙齐腰女改良春夏秋冬传统绿重工大摆汉服
钟灵记 般若:对襟齐胸襦裙齐腰女改良春夏秋冬传统绿重工大摆汉服

汉服推荐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在标榜自己“宽容”,因为只有宽容,才成海纳百川,才能厚德载物。每个人都不愿被说小气狭隘,因为小气狭隘并非美德。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宽厚是他文明的高度。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图片1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图片2
复兴中华传统服饰 东莞汉服爱好者在努力-图片3

场地临时调整、改编舞蹈,常临时简单彩排一下就上场,“因为我们不愿意给观众千篇一律的表演。”高瑛婕说。像去年的香博会和图书节就是这样的。她们的一位在常平打工的汉友,早上六点上完夜班,就坐车到市区表演,下午表演完又坐车回去继续上夜班,中间只能在车上睡一会儿,“所以,我们一般活动都会调整到星期天,也不建议他们请假,除非一些在工作日举办的重要活动。”

因此,很多活动,高瑛婕都亲自上阵,自己宁可累点,也不忍心“伤害”这些可爱的汉友。而她自己原本是一个文员,现在在汉服社负责表演和外联等工作, 为了传播汉服文化,半年前把工作给辞掉了,“因为汉服社没有一个专门的人来管理是不行的”,并且把与汉服有关的香道、茶道表演,汉服设计制作等都学了个遍,以应对不时之需。

弘扬传统文化才是目的

没有文化内涵的汉服展示,

顶多是一场服装走秀而已

回想其第一次穿汉服出街的情形,冯超杰说,当时心里很害怕,很忐忑,尤其遭到家人的不解和邻里的嘲讽,甚至有人把他当日本人、韩国人看待。现在汉服已经融入他生活,他上下班,挤公交,在家里,一年四季都穿汉服,不穿还不习惯。对此高瑛婕也表示,现在穿汉服出街,都觉得很自然,甚至理直气壮的,与汉服融为一体,很多人都说她能穿出一般人都没有的感觉。

这或许得益于多年来东莞汉服社对汉服和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传播,“现在很多人看见我们,都会说,这是汉服,这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冯超杰说,汉服只是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从东莞汉服社创立以来,包括汉婚礼、开笔礼、拜师礼、成人礼、古琴表演,古代歌舞、曲水流觞、投壶射艺表演等等各类与传统有关的活动,他们都策划过,举办过,还会在圈内圈外举办各类讲座,讲述传统文化。以2014年为例,他们举办过三月三的上巳节、在可园国学讲座、汉服进学校系列活动、东莞文博会 开笔礼、七夕节汉服制作学习讲座等。

其中,三月三是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也类似于大清洁,并有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活动。如果没有汉服社每年的活动和媒 体对他们的报道,在东莞,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会更少。而七夕本是乞巧节,是女孩学习针线等技艺的节日,如今被商家活生生弄成东方情人节。为了普及传统文化和节日,纠正误导,每到传统节日,东莞汉服社都会举办大型活动,三月三时候,他们会邀约去大自然中,或有玩,举办一些传统游戏,或踏青倾听春天的声音,或讲读古代文化。乞巧节时候,会组织女生学习针线,做些汉服或香囊、手巾等工艺品。有一年七夕,有婚恋交友网站找到冯超杰,希望合作,但被他拒绝了。“我们不搞那些为发展情侣的交友活动,还是围绕传统文化做事。”冯超杰说。

冯超杰是理科生,却以古代读书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抚琴、写古诗、画画、品箫、吹笛、下围棋……提升自己的气质,也不断给汉友没讲授传统文化知识。 “没有文化内涵的汉服展示,顶多是一场服装走秀。没有外在形式的文化活动,最多是一番高谈阔论。我们会研究古代礼节,玩投壶、喝黄酒等传统文化活动,也会让汉友学习琴棋书画印等传统艺术,让他们由内而外,提升气质,这样他们穿汉服会更好看。”冯超杰说,有几次他们为了宣传,也让一些大妈和土豪穿汉服,结果发现,真心不好看。

来自湖南浏阳的 “随风”是企石镇一家工厂的材料工程师,他通过网络找到东莞汉服社,并在2012年三月三参加上巳节的时候,发现那里的活动不是简单的玩玩而已,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便入了社。“加入以后,慢慢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了,就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没事就去了解,每次活动只要有时间就参 加。”“随风”说,他还加入了射箭组和摄影组,并心甘情愿为汉服社服务。去年七夕,忙得太晚了没车回企石,还在车站住了一个晚上。

延伸阅读

汉服兴衰记

汉服,更严谨的称谓应为“华服”。公认的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夏商以后,至周代渐趋完善。春秋战国时期的曲裾深衣、魏晋人的笼冠、宋代的圆领大袖袍衫……虽然差别较大,但端庄、秀丽的格致始终保留。但到清朝时期,满族统治者严格地实行了“剃发易服”的政策,无论汉族官军商民,一律改穿满清民族的服饰,否则就将受到严惩。从此,延续几千年的汉民族服饰销声匿迹。(民国时期,尽管有一两次服装改良,如唐装、旗袍、中山装等,但依旧没有挽救活色生香的“华服”)

2001年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与会的各国领导人以“唐装”合影,导致很多人有意或无意将这种服装称呼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甚至官媒也将其宣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并催发了后来的广泛而影响深刻的汉服复兴运动。

2003年,河南郑州人王乐天以“复兴汉服”为目的,穿具有典型交领右衽特征服装上街,被宣传为当代汉服复兴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汉服运动主张“恢复汉服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华夏文化。”此后有人建网站,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主体参与人群以80后和90后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华人。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型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 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各地“汉服复兴者”组织了多次身着汉服的聚会,主要活动形式有:公众场所穿着汉服、祭拜先烈、传统成人礼(笄礼、冠礼)、参加武术比赛、庆祝传统节日、婚礼、举办知识竞赛、进行汉服宣传活动等。有些汉服复兴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汉服。近年来,汉服推广者也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汉服和其他传统文化结合向大 众推广,比如2011年汉服春晚和一些反映汉服复兴理念的电视剧等等。

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上论坛。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进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不过大众的接受程度仍然是一大阻碍。

“东莞没有专业汉服售卖,

我们的汉服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冯超杰告诉记者,尽管汉服非常典雅飘逸,尤其女款,端庄、秀丽。但目前的市场不大,一则是现代生活中汉服的需求不大,加上汉服需要有一定文化修养, 有气质的人穿起来才比较有味道。传统的一些汉服确实不方便,不方便穿,尤其礼服,需要人帮忙才能穿好;不方便熨洗,因为布料比较多,一张普通桌子的面积不足以铺平一套汉服。加上一件可能就占了一桶,洗起来也费劲,机洗容易打烂。大部分还比较贵,需要干洗,但干洗一件基本要五十元以上。而对于表演性的汉服需求大些,但因为比较贵,竞争不过影楼装。

或许因为这个缘故,目前东莞还没有专门制作和销售汉服的地方,网络上的汉服往往与历史不符,常常是一些影楼装或影楼装改造的。因此东莞汉服社的汉友,往往喜欢自己设计、制作,这样一般情况下一套普通的男装200多元,普通的女装300多元就可以搞定。而且为了方便自己的社员,设立还成立了一个制作小组,只要有社员需要,制作组谁有时间,可以为他制作。而对于群里的汉友需要制作汉服,则会建议他参加活动,告诉款式和相关知识,建议她挑选适合自己的款式。如果群员要到淘宝买,可以把要买的衣服截图后在群里咨询。

曲裾是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 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 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如果你也想

做一件汉服

为了普及一些汉服知识,以及人们对汉服制作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记者特邀东莞汉服社社长冯超杰绘制一件普通汉服的裁剪图,并介绍如何制作一件常用的汉服。

1,首先,先看图中所示,汉服大体分为五部分,左右衣身,以及内外襟,另外衣领(下图左边未有画出。看图右边的成品图。)

2,由于汉服是平面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