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汉服运动:从民族愤青到二次元萌萌哒

来源:朝云辞

摘要:除了一位身着宽袍大袖,头戴发簪,固执地跪坐在蒲团上的男士,我和这些汉服青年几乎都是在咖啡馆见面的,点的分别是茶,奶茶,拿铁,摩卡,匹萨饼。咖啡机轰鸣着,制造出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轰响和醇香。

需要这些秀衣党,需要他们穿衣服去秀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很多人往往会被这些美观的外在吸引。当你被吸引来了之后,会想去更深入地了解。这是一个契机。衣服也好,古琴也好,儒学也好,只要接触了其中一项,你可能就会探索更多。"

《大秦帝国》剧照——来源于大秦帝国官微

但这给一些人带来了困惑。当汉服从民族主义的神坛走下来后,它又该被置于什么位置?

在我联系驴应钟之前,他告诉中间人,他与汉服同袍们主流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担心会有碍文章的主题。驴应钟在北京一所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在2009年汉服北京首届吧务组成立时,他就已经参与其中。他语调温和,用词抽象且西化,如他本人所说,有些"知识分子的通病"。

所有我见到的汉服青年,身上多少都会有些传统元素,一支发簪,一件外衣,或是玉镯。驴应钟穿着衬衫和毛衣,这让他看上去与对汉服毫无兴趣的学生并无差别。

驴应钟加入了学校里的汉服社团,这位曾在"汉服圈常年混迹的老人"尴尬地发现,大部分社员们的谈话,他都无法插进去,"都是买买买,哪家打折,哪家上新,或者哪天一起去约拍。"只有在给社团办讲座时,他才能找回点存在感。这些新人大多不再是为了某种民族主义观念而加入汉服社,更多吸引他们的,还是衣服本身的审美价值。

这让他对汉服复兴运动感到疑惑。他还曾写过一篇文章,试图讨论汉服复兴运动的路径问题。他觉得,汉服复兴可能会走两条路:要么把汉服纳入"华夏礼乐衣冠"范围内,对中国传统一整套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复兴;要么,汉服复兴者们承认自己只是多元社会中的一个小子集,把汉服作为一种传统元素进行推广。"这两年,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路径来看,确实后一种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出来了,它(汉服)被放在类似的文化圈,比如cos圈当中被理解。"

这篇文章发在了汉服北京的微信公号上,却没有什么留下深刻印象的评论,"大部分人其实都跟不上我这个脑洞,我这个脑洞开得太大了。"

他甚至怀疑起汉服运动本身的意义--这场最初兴起于汉族民族意识讨论的运动,虽然最终走向了更为去政治化的"传统文化复兴",但在驴应钟看来,这种意义似乎也开始变得不再确定:"现在汉服运动真的是代表传统文化吗?穿传统服装一定就和传统文化会捆绑在一起吗?从现实上来讲,汉服在一线城市是最火的,传播也是以互联网为主,在更为传统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它完全没有受众。来大城市发展的青年,要是穿汉服回到家中,如果他家是比较现代的,父母都能够接受这种行为;但如果是传统的家庭,他反而更不能接受,觉得更不能理解。"

难以否认的是,这场复兴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属于年轻群体的,即便会有些许年长者参与其中,它的受众大多还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的年轻人。在《汉服归来》一书发布的百份问卷调查中,50岁以上的25名受访者中,只有5人认识汉服。而20岁以下受访者对汉服的认知度达到81.3%,"其中还有人可以指出我们所穿的汉服款式、制作商家等细节特征"。

"有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比如考古;还有部分人,说句不太恰当,汉服经常会跟二次元联系在一起,确实一部分玩Cosplay的也玩汉服,玩汉服的也玩Cosplay。"桃木说。她也是先接触了二次元文化,才慢慢对这些来自几百年的服装产生了兴趣:"兼容并包,大家的兴趣爱好多一点很好的,没有必要排斥什么。"

社团纳新那天,桃木身着蓝衣红裙走在校园林荫道上,总是引来路人侧目。这是校园社团的春季招新日,年轻人们穿梭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汉服社的摊位上,一位身着明式道袍的年轻人在念诵《诗经》。斜对面是动漫社,一个动漫迷穿着和服,他在扮演一款游戏里的主角安倍晴明。有人在散发传单。音乐社成员在卖力歌唱。桃木抬腿走入那一群熙熙攘攘的年轻人里,立刻湮没在花花绿绿中,再也没什么特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