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中国女人最美的时间和地点
摘要:回到唐朝,回到西安还叫长安的时候。最昌盛的国度、最旖旎的时节。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唐朝和长安交汇而成的,是一个让美恣意盛开的地方。如日中天的国力、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八面来风的宏大气度共同绽放出一朵让后世道学家瞠目结舌的靓丽的女性时尚之...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2338666.jpg)
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COSMO》杂志似乎成了现代最新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和睛雨表。而关于封面模特拍摄要求的标准不能超过三种,其中之一是封面模特的胸部要暴露1//3左右。右上图是身着灰色缎晚礼服的朱丽娅·罗伯茨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会场的照片,她胸前那个V字的尺寸或许可以代表《COSMO》的标准。时间倒退一千多年,那时的美国洛杉矾还是印地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而远在大洋西边的中国长安,唐朝女子的着装已是低胸袒领,不穿内衣,仅着一件透明纱衣,颈部、胸的上半、、臂的大部分袒露在外。左上图是陕西西安东郊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三彩俑,正"当窗理云髻,对镜贴花黄。"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2404674.jpg)
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芮妮·齐薇格的红色一字低胸礼服带来的珠圆玉润的美感,与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的陶俑,这个雍容华贵丰腴的贵妇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共爱风流时世妆
高髻云鬟
唐代妇女的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上,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作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
从永泰公主墓石醇线刻画、西安长郭50号史思礼墓出土俑、西安路家湾柳昱墓出土俑等可以得知,唐代髻式很多,有几十种:同心髻,反 髻,交心髻,鸾风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堕髻,拔丛髻,堕马髻,百合髻, 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 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风髻……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则有双环望仙髻。据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尚有惊鹤髻等。最有趣的名称是囚髻 (勿忙束发急就而成的髻),扫闹髻(唐代最热闹的发型,上冲然后蓬松散乱,似乎与今天某些挽宴发型有相通之处)。鬟也是流行高鬟,有双鬟,三鬟等形。
喜欢在头髻上插装饰品:有鲜花和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桅子花、茶蘼花等),有花钿珠翠和金石衩簪之类。插花显得娇媚可人,插珠翠则显得华贵逼人。在壁画和仕女画中还可以看到满头插栉 (梳子)和插多枚花钿的形象。
面若桃花
唐代女性面部的妆容非常浓艳、华丽。一般有七个步骤。(见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
腊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今天的化妆则在上粉之前先用化妆水、润肤液、隔离霜)。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露珠儿、媚花奴等娇俏的品名。此外还在额上涂抹
黄粉,叫额黄。
画眉:唐人对眉毛是极重视(与今天重视眼晴不同,唐人没有画眼线、上眼影、涂睫毛膏这些步骤),其他妆饰可以不施,惟有眉是非画不可的,画眉几乎成了化妆的代名词。
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红色居多。花子的来历,一说起于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她一日倦卧在殿庭屋檐下,有一朵梅花飘落在额上印出了花瓣形状,洗都洗不掉。宫人们竞相仿效,制成花子贴面,这种花子叫"梅花妆"。一说是唐代上官婉儿所创,她触怒武则天,在额上留下伤痕。(一说为 迹),后来用花子掩饰。不论起源究竟如何,反正"满面纵横花靥"(花盾是花钿和面靥的合称)是唐代的时尚。前人一向认为奢糜,也有人认为不美,但是这种张扬而直截了当的审美意识,与今天"有妆若无妆"、"盛妆似素颜"的简约低调相比,似也有一番爽快天真。
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像桃杏、像星、像弯月等。多用朱红色,也有黄色、墨色。
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这和这种妆饰的来历有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宠爱宫女薛夜来,一日薛不小心撞伤面颊,流血不止,伤愈后仍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依旧,其他宫女为了邀宠,纷纷仿效,于是演变成了斜红。
点唇。即所谓 "朱唇",与今天的涂口红相同。元和以后,一度流行涂成黑色,就是白居易《时世妆》中讽刺的"乌膏注唇唇似泥"。这和当时的消极萎靡的社会精神面貌有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受世纪末情绪影响,流行色彩灰暗妆容颓废的时尚。
唐代女子的华贵富丽,在面妆上的体现便是"浓妆艳抹¨。除了主流的红妆外,隋唐两代还一度流行过白妆。不过,这种白妆也只是女子一时新奇,偶尔为之。由于大唐与胡人接触甚广,在化妆领域,出现了很多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饰。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流行于唐代天宝年间的"时世妆"了。那时的妆饰已然成配套之势,是由发型、唇色、眉式、面色等等所构成的整套妆饰。唐代女子除了引进胡妆之外,也沿用或自创了一系列另类妆饰。如"啼妆" 便是延用东汉六朝时期的一种面妆。新创的面妆则有"泪妆¨,即以白粉抹颊或点染眼角,如啼泣状,多见于宫掖。另外还有"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故名,此外,还有一种面妆名"北苑妆"。这种面妆是缕金于面,略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等材料制成,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间,多施于宫娥嫔妃。也有将茶油花子施于额上的,作为花钿之用的。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2842909.jpg)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眉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盛唐以前,多以胭脂或颜科作两颗圆点,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通称笑靥。由于面靥自古就有遮掩脸部暇疵的功用,因此现代女子妆面中依旧喜爱发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当然,它的美也是无法否认的。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3212117.jpg)
在历代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勾画上眼线,使眼睛显得细而长,有的甚至延长到鬓发处。当代女性在眼妆上出现同样的纤长入鬓也就不足为奇了。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3429137.jpg)
唐代最为流行的面妆是 "红妆¨,其中最艳者是"酒晕妆"。不分贵贱,均喜敷之。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通常为青年妇女所作。今天,随着唐风的兴起,浓艳的 "中国红"又再次为当代女子所钟爱。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4002185.jpg)
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颇似印度妇女的吉祥痣。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其具体形象在西安等地唐墓出土的陶俑上反映得较为清楚。除梅花形之外,花钿还有各种繁复多变的图案。花钿不管是贴在古代美女的额上,还是绘于当代丽人的眉问,都宛如一朵朵鲜艳的奇葩。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4246771.jpg)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4435886.jpg)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到了今天,由于人们对美迫求的多元化,这种古典的伤痕美又再次在现代女性的妆面上复兴了。
叮叮当当,衣诀飘香
除了头面,还有条脱(臂圳)、脚圳等。关于条脱,有个趣闻,唐大中年间,一天宣宗闲暇赋诗,诗中"金步摇"三字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对,温飞卿随口说出"玉条脱",十分工整。至于白居易"绿鬃富去金钡多,晤腕肥来银驯窄",是当时阔商太太的写照。这些和今天的臂饰、手饿、手链郡非常相似。
用香熏衣 (效果应该不亚于香水)。据说熏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香",就是将沉香、白檀香、麝香、丁香、苏合香、甲香、甘松香等,用蜜和成丸,装在瓶里,埋人地底二十天,然后拿出来熏衣。另一种是用藿香、零陵香、丁香、甘松香等,制成粉剂,装在用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到衣箱里。随身还带香囊等物。甚至有各种口香丸,含在口中防止口臭,如用豆寇、丁香、当归等碾成粉末,然后用蜜合成的口香丸。类似今天的口香糖。
拜倒在石榴裙下
唐代女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不外乎三大类型 :窄袖衫、襦配长裙,胡装,女穿男装。窄袖衫、襦配长裙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正如孙机先生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指出的:"唐代女装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4/1211/20141211084522415.jpg)
最初是流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条纹裙。这从陕西三原唐李寿墓壁画以及西安白鹿原原43号初唐墓的女俑可以看出。到了盛唐,曾经主流的条纹裙渐渐销声匿迹,各种色彩浓艳的裙子登上时尚舞台的中心。裙子的颜色十分鲜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此外还有紫,青等色。
从材料来看,则有:绸裙、纱裙、罗裙、银泥裙。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裙等。
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据《朝野载》记载,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是始作俑者,她的这条裙子用了各种奇禽的毛织成,正看为一色,侧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旷世罕见的奇美奢绝。此后官员、百姓纷纷仿效。"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一一导致了一场野生珍禽异兽的浩劫。对这种走向极端的时尚风潮,今天的人究竟该认为"奢侈带来富足",还是从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予以指责?
虽然风气豪纵,但唐代对美感和资源的冲突不是全无考虑的。所谓"裙,群也。连接群幅也。"(《释名·释衣服》)由于古代的布帛幅面较罕,裙子都要用几幅布帛连接起来。唐代的裙子一般是用六幅布制成的,"裙拖六幅湘江水"(李群玉)就是对此的写照。唐代时尚以裙宽肥为美,华贵的则用到七幅八幅。终于引来了皇帝的干预:唐文宗为了提倡节俭,明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