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下)
摘要: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
,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搢笏,敛椟,正位、袝位各置一笥,各以执事者一人捧之,主人出笏,前导,主妇从后,卑幼在后,回至正寝,至于西阶桌子上,主人搢笏启椟,奉诸考神主出就位,主妇盥帨升,奉诸妣神主如上,其他袝位,则有弟子一人奉之。既毕,皆降复位。
参神:主人以下叙立如祠堂之仪,立定再拜,若尊长老疾者,休于他所。
降神:主人升,搢笏,焚香,出笏,稍退立。执事者一人开酒取巾,拭瓶口,实酒于注,一人取东阶桌上盘盏,立于主人之左,一人执注立于主人之右,主人搢笏跪,奉盘盏者亦跪进盏盘,主人受之,执注者亦跪斟酒于盏中,主人左手执盘,右手执盏,灌于茅沙上,以盘盏授执事者,出笏,俛伏,兴,再拜,降复位。
进馔:主人升,主妇从之,执事者一人一盘奉鱼肉,一人以盘奉米面食,一人一盘奉羹饭从升,至高祖位前,主人搢笏,奉肉奠于盘盏之南,主妇奉面食奠于肉西,主人奉鱼奠于醋碟之南,主妇奉米食奠于鱼东,主人奉羹奠于醋碟之东,主妇奉饭奠于盘盏之西,主人出笏,以次设好正位,使诸子弟妇女各设袝位,皆毕,主人以下降复位。
初献:主人升,诣高祖位前,执事者一人就酒注,立于其右,主人搢笏奉高祖考盘盏位前,东向立,执事者西向斟酒于盏。主人奉之,奠于原处。然后奉高祖妣盘盏,如上。出笏,位前北向立,执事者二人奉高祖考妣盘盏立于主人之左右,主人搢笏,跪,执事者亦跪,主人受高祖考盘盏,右手取盏,祭之茅上,以盘盏授执事者,送回原处。受高祖妣盘盏亦如之,出笏俛伏,兴,稍退立。执事者炙肝于炉,以碟盛之,兄弟之长一人奉之,奠于高祖考妣前匙箸之南。祝取版,立于主人之左,跪读曰:维年岁月朔日,子孝元孙某官某敢召告于皇高祖考某官府君,皇高祖妣某封某氏,气序流易,时维仲春,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菜盛醴斋,祗荐岁事,以某亲某官府君某亲某封某氏祗食,尚飨。毕兴。主人再拜,退诣诸位,献祝如初,每位读祝毕,即由兄弟众男之不为亚献、终献者,以次分诣本位,酌献如仪,但不读祝。献毕皆降,复位,执事用其他的器皿撤酒和肝,盏放回原处。
亚献:主妇为之,诸妇女奉炙肉及分献如初献仪,但不读祝。
终献:兄弟之长男或亲宾为之,众子弟奉炙肉及分献如亚献礼。
侑食:主人升,搢笏,执注就斟,诸位之酒皆满,立于香案之东南。主妇升,把匙插入饭中,柄朝西,正放箸,立于香案之西南,皆北向,再拜,降复位。
阖门:主人以下皆出,祝阖门,若无门,即降帘。主人立于门东西向,男子在其后。主妇立于门西东向,妇人在其后,如有尊长,则稍休息于他处。
启门:祝咳三声,乃开门。主人以下皆入,尊长亦入。主人主妇奉茶分进于考妣之前,袝位使诸子弟妇女进之。
受胙:执事者设席于香案前,主人就席,北面,祝诣高祖考前,举酒盘盏诣主人之右,主人跪,祝跪,主人搢笏受盘盏,祭酒,啐酒,祝取匙和盘,从祭祀的诸位那里各取一点饭,以奉主人之左。祝福曰: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主人置酒于席前,出笏,俛伏,兴,再拜,搢笏,跪受饭,尝之。实于左袂,挂袂于小指,取酒卒饮,执事者受盏,自右置注旁,受饮自左也同样。主人执笏,俛伏,兴,立于东阶上,西向祀,立于西阶上,东向告利成,降,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主人不拜,降复位。
辞神:主人以下皆再拜。
纳主:主人主妇升,奉主纳椟中,主人以笥敛椟,奉归祠堂如来时仪。
撤:主妇回来,监督撤酒,酒要倒入瓶中并封口,即所谓福酒。果蔬肉食皆入燕器中。主妇监督洗涤祭器,并归藏。
馂:主人监督分祭品和酒,并令仆人携书带给亲友,这就是归胙。然后设席,男女异席。尊长坐于一列南面。自堂中,东西分,若一人则当中而坐,其余以次相对分东西向。尊者一人先就座,众男叙立,一辈为一行,东为尊,皆再拜。子弟之长者一人少进,立执事者一人执注立于其右,一人执盘盏立于其左,献者搢笏,跪,受注斟酒,反注受盏,祝曰:祀事既成,祖考嘉飨,伏愿某亲,倍膺五福,保族宜家。授执盏者,置于尊者之前,长者出笏,尊者举酒,长者俛伏兴,退复位,与众男皆再拜,尊者命取注及长者之盏置于前,自斟之,祝曰:祀事既成,五福之庆,与汝曹共之。命执事者以此就位,斟酒皆遍。长者进,跪受饮毕,俛伏,兴,退立,众男进,揖,退,立饮。长者与众男皆再拜。诸妇女献女尊长于内如众男之仪,但不跪既举。乃就座荐肉食,诸妇女诣堂前献男尊长寿,男尊长酢之。众男诣中堂献女尊长寿,女尊长酢之。乃就座,荐面食。内外执事者各献内外尊长寿而不酢,遂遍为在坐者斟酒,大家皆具备,执事者再拜,退,遂荐米食。然后泛行酒。祭祀用酒馔不足,就用别的酒馔补上。将撤宴,主人颁胙于外仆,主妇颁胙于内执事者,遍及所有人,受者皆再拜。乃撤席��
古代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面向北以东为上,三孤(少师、少傅、少保)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後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於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於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於前;三为天揖,专用於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於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 · 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於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於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头也缓缓至於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後。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後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再拜】先後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後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 · 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後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跪】两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於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著地,臀部贴於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後,食坐尽前。”“尽後”是尽量让身体坐後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後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面南”,称臣叫做“面北”。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