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下)

来源:朝云辞

摘要: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下)-图片1

间色作衬托,色调爽朗明快而又沉静娴雅。特别是善于运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彩勾边的办法使同一画面上的多种不同颜色为一个联络色所统一,从而获得图案色彩丰富而又调和的效果。

明代丝织图案的组织结构,大都能根据织造技术的要求,巧妙地使用网状与散点相结合的四方连续图案骨胳,把各种花纹平行或交叉地排列起来。虽然每一单位中有时只用一个或两个散点,单位面积也不大,但因排列适宜,使纹样与纹样之间,纹样与地纹或空地之间,都能作到比例恰当,层次分明,有主有次,节奏显著,处理得恰到好处。再加上采用分段换色的手法,就更显得错综复杂,变化万千。

织造技术的革新,也是明代丝织品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万历《福州府志》记载:“缎机故用五层,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杼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林洪革新的织机是把原来的五层织机,改为四层经线与两层纬线的织机。使用这种双层提花的交织方法,织出来的成品,质地薄,表面滑润柔软,色彩柔和,而且花纹两面相同。是前所未有的新品种。改机的花纹,多用中小型花,略似南京的库锦。故宫博物院有“万字缠枝牡丹”、“落花流水”、“球路”、“织金胡桃”等改机丝织品多种。质地花纹均较一般缎类更为细腻美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代丝织工艺是取得辉煌成就的。它在品种方面有继承有革新:“盘绦”、“灯笼”、“缠枝莲”、“八达晕”等均系继承前代传统技法。“盘缘”、“方胜”是我国传统花纹,已成为丝织物的一般格式。“灯笼锦”创始于宋代,隐喻“五谷丰登”的主层,具有积极意义,它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所以宋以后一直被普遍使用,明代根据这一主题,也设计出许多式样不同而又各尽其妙的优美的图案。大小缠枝唐代已盛行,大缠枝最初

多用于佛帔金襕装饰,小缠枝多用于妇女衣裙。宋代扩大了使用范围,特别是幛子屏围用大朵花已成惯例;金时女真人的官眼,规定用缠枝花朵大小定品级尊卑;因此花朵变化极多,配合色调更多独到处。明锦的特点也是大花大朵,花纹采用俯视、侧视两种,以迫求大花大朵的效果。“八达晕”起源于宋代,宋代叫“八达晕”,元代叫“八搭韵”,当时都已是珍贵著名。配色丹碧玄黄,错杂融浑,达到锦类布色的极高效果。

创新部分除“改机”外,还有“妆花缎”、“妆花罗”、“妆花纱”等多种新产品。明时,江苏、南京、苏州、福建璋州织造的妆花丝绒和金彩绒(天鹅绒)闻名中外。纹样的处理手法虽然已由以往纯粹图案形式,逐渐趋向于写实的绘画格调,但仍能巧妙地加以提炼、剪裁,作到既不完全失去索材的本来面目,又加强了耐人寻味的装饰性。与唐朱遗物比起来,唐代多尚丰满浓艳,富丽有余而秀雅不足,如当时最流行的大小团窠花就是其代表作;宋代则喜好素雅,在配色上多采用清淡灰冷的色调;明代的染织艺人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于是获得了“浓纤得中,修短得宜”的可喜成果。纹样结构比较严谨而又富于生动流畅的韵律,色彩鲜艳而又注意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明代丝织工艺的成就。

二、历代丝绸的生产和流通

(1) 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

商代的丝绸,我们可从出土文物中略窥一二,由于年代久远,埋在地下的殷商丝绸是很难看到比较完整的了。值得庆幸的是,在现有个别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还粘附有少许丝织物的残片,可供我们参考。因为青铜器在商代是相当贵重的物品,当时盛行厚葬,商代的帝王和贵族死后,除以奴隶殉葬,还习惯把他们生前喜爱的东西,特别是铜器,包裹上丝绸,一同放入墓中陪葬。在河南安阳、河北藁(gao)城台西村等殷商贵族墓葬中的青铜器上,都粘附有这样的丝织物残痕。从这两处墓葬出土的丝绸残痕来看,组织都是平纹地组织上起斜纹花架的织品,有菱形、方格和回纹的花纹。通过对这些织纹的分析,表明当时确已掌握了简单的小提花技术,能织制出疏密相当、组织严密的暗花图案。

周代统治者是非常重视对纺织手工业的管理的。据《周礼》记载,周王朝对纺织手工业从纺织原材料的征集,到纺织、织造、练漂、染色等工作都设有专门的组织,且彼此有细致的分工。他们将掌管这些工作的主要机构称为“典妇功”。另外,还分设有“典丝”、“典枲(xi)”、“内司服”、“缝人”、“染人”五个部门。典丝专门掌管丝绸原料征集、收藏和加工,其具体任务是征收蚕丝、检验质量、核定价格、记录并收藏入库,等待开工之时,给从事纺织生产的妇女分配原料,每逢祭祀、、丧礼,以丝绣装饰祭器,遇到帝王赏赐有功之臣时,提供作为赐品的丝绸;内司服专管王和后的“朝服”及祭丧大典之服;缝人专管缝纫;染人则管染丝、染绸。

西周到战国时期,我们通过史料对这一时期织制丝绸情况的描述,仍可以大致地看出来,在相当于现在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等地都有蚕桑生产活动,如《诗经》中的《豳(bin)风·七月》说:西周初期岐山一带(现在陕西省境内)养蚕、织丝、染色的生产很兴盛;《魏风·十亩之间》和《卫风·氓》说:春秋魏国和卫国栽桑和买卖丝的活动都很活跃。在其他各篇中描述丝织物品种和色彩的词句也相当地多。另如号称著于夏初而实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也谈到战国时丝织业的分布和生产情况。这部书是魏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书中把当时我国的内地和接近内地的地区划为“九州”,扼要的叙述了各地的物产以及献给中央王朝的贡品。有六个州均以丝和丝织品作为主要物产,其中兖州(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有丝和起花纹的绸;青州(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一带)有檿(yan)丝(用檿桑养蚕所产的丝);徐州(今安徽、江苏的淮河流域)有经过练染的黑色的细绸;扬州(今淮河以南地区)有一种手工绘花纹的丝织物;荆州(今江苏、安徽沿长江两岸一带)有用染成黑和赭红色的丝织成的彩带;豫州(今河南及湖北的北部)有很纤细的丝绵。

这个时期的蚕桑生产大概是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规模最大,最为兴盛。由于丝绸在这个时期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统治者都把加强蚕桑生产作为富国裕民之策,劝导人民奴隶蚕桑,并订出种种优惠政策。如秦国商鞅变法时就曾颁布保护法令,规定生产缯(zeng)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随着丝织技术的提高和丝绸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丝绸产品除了能满足贵族的日常需要,还有了大量剩余,使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2)秦、汉时期的丝绸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丝织手工业生产蒸蒸日上并且业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时期。这时期的丝织产地东起沿海,西及甘肃、南起海南、北及内蒙古,覆盖面相当广。最兴盛的丝绸产区是黄河中下游以临淄和襄邑为中心的山东、河南、河北的接壤地区;次则为渭水流域、山西中部和南部地区。较多见于记载的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临淄(今临淄市)、襄邑(今河南睢(音同虽)县)、亢父(今山东济宁市)、东阿(今山东阳谷县)、钜鹿(今河北平乡县)、河内(今河南武陟【音同智】)、朝歌(今河南淇县)、清河(今河北临清县)、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蜀郡(今四川成都市)、珠崖(今海南琼山县)、永昌郡(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相当于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及甘肃的嘉峪关等地。左思曾在《魏都赋》种对当时各地丝织名产有一总结:“锦绣(属)襄邑,罗绮(属)朝歌,绵纩(属)房子,缣(音同间)总(属)清河。”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据记载,西汉在京城长安设有东、西两个织室,专门织作贡西汉王朝统治需用的文绣郊庙之服。在生产丝绸的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和齐郡临淄设置“三服官”,所谓“三服”即首服(春服)、冬服、夏服,复杂提高宫廷制作三服所需的轻纱、纨、素、绮、绣等精细丝绸品。

除了官营丝绸生产外,豪门富户和农户家庭生产的丝绸数量也相当大。关于豪门富户的丝绸生产,《汉书》里也有一段记载,很能反映他们的情况:“(张)安世身衣弋(yi)绨(ti)(黑色的粗绸),夫人自纺织,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业,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使利润增长)。”

汉代丝织品不仅产量达,而且丝织品的品种繁多。仅以《说文解字》所列为例,其中就收录有关纺织包括丝绸和染色工艺的字几十个,如属于丝绸品种的有锦、绮、绫、纨、缣、绨(ti)、绢、缦、绣、縞(gao);属于丝绸缫练的有缫(sao)、绎(yi)、练;属于丝绸染色的有绿、绯、缥(piao)、【纟育】(xi)、【纟朱】、纁(xun)、绌(chu)、绛、縉、綪(qing)、缇(ti)、縓(quan)、紫、红、繻(ru)、绀(gan)、纶、缁(zi)、纔(shan)、綟(li)等。《说文解字》是根据织物组织、色彩花纹和加工工艺来解释这些字所包涵的意义,如纨为素缯(不带花纹),绮为文缯(有花纹的),缣为并丝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