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下)

来源:朝云辞

摘要: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下)-图片1

4.绢

绢是平织,古代原称为练,梁武帝的小名为“阿练”,因而改称为绢,即现在的所谓绸。平织的绢,不织花纹,主要用印染的方法来进行装饰。唐代的绢和汉代相比,质地稀薄,不及汉绢精细,每平方厘米约有经线34—65根,纬线19—41根。另一种叫绢精细的平纹织物称为缣,唐缣比较粗厚,和汉缣近似,每平方厘米约有经线66—70根,纬线35—38根。

5.绫

绫是单色的斜纹织。斜纹织的组织变化很多。因为经纬浮沉的斜纹配列的变化很多,并且可以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以产生不同的花纹。这种织出花纹的方法,称为“提花”。绫iy是平地(即绢地)而利用斜纹织出花纹;也可以是绫地,即地纹和花纹是两种不同的斜纹织。新疆拜城克孜尔明屋所发现的提花绢地织物,有的作菱形纹,有的作回纹,这些都是唐代后期实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

6.织成锦

织成锦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经断纬的特种丝织物,到唐代有了新的发展,能织出非常精细华丽的图案。据说安乐公主有一件织成裙,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因反光面具有不同色彩。这种织物当时不仅在宫廷贵族中,流行,僧侣、地主也有用以作袈裟、被褥的。杜甫有“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的长诗。武则天时,曾令制织成及刺绣佛像四百幅,分送各寺院及邻国。可见在盛唐时,织成锦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

6、五代、两宋的染织工艺(五代 公元907—960年,北宋 960—1127年,南宋 1127—1279年)

公元907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907—923年)。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有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历史上叫作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先后出现吴、前后蜀等十个割据政权,历史上叫作十国,合称五代十国。在这些国家里,南唐(937—975年)、两蜀(907—925年、934—965年)、吴越(907—978年)等国比较安定,经济也比较发达,又有历史较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基础,因此成了当时文化的重心。

公元90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历史上称作北宋。北宋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一些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北宋的统一,并没有能够控制中国的全部疆土,在北方和西方存在着辽、金、西夏等其他民族贵族政权,与北宋鼎峙。

辽:五代时期,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在其领袖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了契丹辽国(916—1125年)。北宋建立后,辽的骑兵常常进入黄河流域掠夺人口和财物。

金:是女真族所建的国家,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骨朵称帝建立金国(1115—1234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

西夏:公元1032年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在今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公元1227年为元所灭。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虏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亡于金。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在南京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在经济方面,北宋初期,社会比较安定,政府对发展生产作了一些有效措施;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小有产者、中小有产者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已获得部分决定作用,对两宋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商业经济、都市经济也空前发达。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大城市,有居民二十多万户,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娱乐场所。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东京的繁荣和安乐的景象。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达到了比隋唐更高的水平。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宋代物质文化。宋初,沿袭晚唐、五代传统,经过宋初一百年的恢复时期,到宋仁宗时代,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逐渐孕育出宋代文化的新的时代特征,一变隋唐时代自由奔放、豪迈壮丽的风格,而代之以精巧玲珑、典雅纤丽的作风。

北宋灭亡后,中原人口又一次南迁,南方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手工业在生产技术和产品数量上都超过北宋。山水花鸟画成了时代的骄子,作为玩赏的东西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染织工艺在五代时有一定提高,而在两宋则较唐代有飞跃发展。

①五代的染织工艺

五代时期,中国的北方由于连年兵灾,经济遭到严重后果破坏。南方因受灾较小,所以经济得以逐步上升,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这时期,南方的吴、吴越、南唐、前后蜀的染织工艺,都较发达。四川是丝织生产的传统地区,这时的制作水平仍然是全国第一。据《青异录》所载,后唐庄宗命蜀匠织十幅无缝锦为被,赐名为“六和被”。南诏因为攻蜀而工文织。这时,四川还兴起一种蚕市,等于民间的庙会,进行蚕树苗的买卖交易。《五国故事》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在蚕市时,前蜀王建“尝登楼望之,见其货桑栽者不一,乃顾左右曰:桑栽甚多,倘税之,必获厚利”。可见当时养蚕栽桑的兴盛,也反映出丝织工艺的发达。吴越也是丝织发达的地区,据《吴越备史》记载,当徐绾兵变时,在杭州为钱镠(liao)织锦的工人,就有二百多。南唐统治者有时为了刺激丝织生产,还采取提高丝织价格的措施。就连丝织业不很发达的楚国,当马殷实行了“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的政策后,“未几,民间机杼大盛”。

棉花也在南方开始种植,并且已生成棉织品。据说楚王宫中的地毯,在秋冬时就是用棉织的。

染色工艺,当时最为有名的是南唐的“天水碧”,这个名称的由来,据《五国故事》所记,是由于“染碧,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遂名之”。当时南京的许多染坊,都用天水碧作为商店招牌的名字。

②宋代的染织工艺

宋代的染织工艺,在盛唐的生产基础上,有着飞跃地发展。这个时期,虽然遗品不多,但是从文献记载上,从绘画资料等方面,仍然可以反映出此时染织工艺的面貌。

宋代管理染织生产的机构相当庞大,除了为统治阶级的消费生活服务,同时也担负对外关系上的经济偿付。

宋代的染织工艺也和唐代一样,有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少府监,设有文思院、绫锦院、裁造院、内染院、文绣院等,都是有关染织生产的管理机构。文思院的几十种作坊中,就有绣作、克丝作等。宋太祖曾于乾德四年(966年),将平蜀时所获四川锦工二百人置于开封绫锦院,成为这个绫锦院的工艺生产基本力量,有织机四百多张,规模是相当大的。在四川,元丰六年(1083年)建立锦院,募军匠五百人织造,有织机一百五十四张,用挽综工一百六十四,练染工十一,纺绎工一百一十,用丝一十二万五千两,红蓝紫茢(lie)等染料二十一万一千斤,年产量达万匹。

江南一带,也是北宋时期的丝织工艺中心。这个地区的管理机构有江宁府织罗务、润州织罗务、常州织罗务、潮州织绫务、杭州织罗务等。南宋以后,在江南设有专门的织造署。南宋初在四川设了三个织造厂,地点在应天、北禅、鹿苑寺,乾道四年,因以三场散漫,合并为锦院,规模也相当大。

宋代官营作坊的工匠来源和待遇,都不同于唐代。唐代的官府工场,以无偿劳作的番匠为主干,而辅之以雇佣的明资匠。宋代则以雇佣的“募匠”为主干(或称和雇),而辅之以“鳞差”(或称当行,实即番匠的别名)。但鳞差也和募匠一样偿以“雇佣”。由于无偿劳役制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

宋代私营纺织工业,不但比唐代更加普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机织手工业逐渐脱离农户而独立。特别是在商业比较繁荣的城市附近的农村更加显著。范成大《缫丝行》有:“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这是有丝而不得织,只好卖给他人。欧阳修《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诗有“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可见城郭作坊机织业之盛。机织工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过程逐渐专门化,对技术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由于宋代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人数增多,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并且民间有交纳织物的制度,因而染指工业在广大农村也得到了发展。

两宋染织工艺,各地都有特殊产品,如单州威武织的薄缣,长广合乎官度,重才百铢,望之如雾著,而又经洗耐用;泾州的方胜,苏州的黄草心布等,织工都超越前代,这些都是生产力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

宋代对外贸易非常发达,输出品以丝绸织物和瓷器为主。北宋初期,在广州、明州、杭州设市舶司。元祐二年,又增设泉州市舶司,负责管理和进行海外贸易的事务。到了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收入,已经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当时与阿拉伯人所交易的输出品,除金、银、货币之外,丝绢、瓷器占重要地位。到了宁宗嘉定年间,甚至规定凡买外货,都以绢、帛、锦、绮、瓷器为代价,不用金银铜钱。

宋代,中国丝绸已经横渡印度洋出阿拉伯海,到达印度洋西岸的“勿斯里”(今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