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

来源:朝云辞

摘要:当人们不知道汉服的时候,错误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的民族服饰,可是,当知道了汉服的时候,却依然固执的认为旗袍是汉人穿过的,所以旗袍是汉服,那么是不是所有汉人穿过的衣服都是汉服呢?不是的,民族服饰不能等同于时装,更不能将别族的民族服饰认作是自己...

汉服的染织工艺——麻织工艺-图片1

诗句,描绘了南方妇女采葛、制葛的情景。

唐代的麻织,有紵布、葛布、蕉布等类,从各地贡品看,麻织工艺已遍及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等地。剑南道、山南道多产葛布;江南道的福州、泉州、建州等地特产蕉布;紵布则各地都有,以淮南道为最著,品种又分为白紵、青紵等类。

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曾发现有唐代印花麻布,黑地,上印白色花朵及枝叶,两面相同,这是很可贵的印染资料。在阿斯塔那301号唐墓也曾出土保存完好的麻布一段,残长1.1米,幅宽0.5米。

五代、两宋的麻织工艺(五代 公元907—960年,北宋 960—1127年,南宋 1127—1279年)

公元907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907—923年)。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有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历史上叫作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先后出现吴、前后蜀等十个割据政权,历史上叫作十国,合称五代十国。在这些国家里,南唐(937—975年)、两蜀(907—925年、934—965年)、吴越(907—978年)等国比较安定,经济也比较发达,又有历史较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基础,因此成了当时文化的重心。

公元90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历史上称作北宋。北宋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一些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北宋的统一,并没有能够控制中国的全部疆土,在北方和西方存在着辽、金、西夏等其他民族贵族政权,与北宋鼎峙。

辽:五代时期,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在其领袖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了契丹辽国(916—1125年)。北宋建立后,辽的骑兵常常进入黄河流域掠夺人口和财物。

金:是女真族所建的国家,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骨朵称帝建立金国(1115—1234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

西夏:公元1032年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在今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公元1227年为元所灭。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虏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亡于金。宋钦宗的弟弟宋高宗在南京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到了宋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贸易和城市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原来用手摇纺车和脚踏三锭纺车加工麻缕,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迫切要求一致生产率高的纺车来代替。于是,在三锭脚踏纺车的基础上产生了有三十二个锭子的纺麻大纺车。这种纺车,加拈和卷绕可以同时进行,增加了有效纺纱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再加上大纺车三十多个锭子,锭多效率高,“昼夜纺绩百斤”,原来的手摇、脚踏纺车每天只能纺1—3斤。这是我国纺织机械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

但是,最初的大纺车,也不是尽善尽美,它锭子多,传动起来比较费力,人力摇大纺车是一种很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些地方就用畜力代替人力。社会和生产力方面的客观实际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于是水转大纺车诞生了。

在宋、元时,这种“与水转碾磨之法俱同”的水转大纺车,便在“中原麻苧之乡,凡临流处多置之”。哗哗的流水冲击着大纺车的木轮,大纺车真是“如虎添翼”,“愈便且省”。元初,在江西做官的王祯看见这种大纺车以后,赞不绝口,并当即赋诗曰:“车纺上多日百觔(jin,斤),更凭水力捷如神。”

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除了详尽地介绍了大纺车及水转大纺车的机构外,还专门描绘了它们的图样,并在书中写道:“画图中土规模在,更欲他方得共传”。

到了宋代,麻织遍及我国南方各地,生产相当发达。江南苧麻布生产不仅数量大,而且在花色品种方面也出现了以各地区命名的特种麻布。《嘉泰会稽志》记载,浙江诸暨的山后布,就是驰名我国南方的“皱布”,所用的麻纱是在纺绩过程中加过强拈的,然后织成“精巧纤密”的布,这种布的质量“盖亚于罗”,即仅次于真丝织成的丝罗。用它做衣服一起,“漱之以水”,由于加过强拈的麻布汲水收缩,因而麻布栗壳变成有“谷纹”的皱布。

广西出产一种麻织品名叫綀(shu)子的,非常有名。据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邕州(即广西南宁)左右江溪峒地区产苧麻,洁白细薄而长,土人择其尤细长者为綀子,暑衣之轻凉离汗者也。汉高祖有天下,令贾子无得衣綀,则其可贵自汉而然。有花纹者为花綀,一段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而入之小竹筒,尚有余地,以染真红,尤易著色。厥价不廉,销细者一段十余緡(min)也。”可见这是一种极贵重的夏季衣料。该书还记载,南宋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等地)所织的苧麻布经久耐用,是因为苧麻纱先用带有碱性的稻草灰的水汁煮过,在织制前再用调成浆状的滑石粉上浆,织造时就“行梭滑而布以紧”。这实际上已包含了现代上浆整理加工的工序。

当时广西地区纳贡麻织品的数量是很大的。宋初,要供给麻织品上万匹,这也反映这个地区的麻织产量是较高的。此外如淮南、江南、荆湖、福建、广南等路的上供数字也较多。具体产地详见附表。

又据杨彦龄《杨公笔谈》记载,南方还有一种珍贵的麻织品。“南方有綀巾,如蕉綀蒲綀之类。其精者号百易綀,言百匹鹿綀易此一匹耳”。

此外,据《鸡肋篇》记载,还有几种特殊的产品。“苏州以黄草心织布,色白而细,几若罗縠。越州尼皆善织,谓之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名著天下。婺州红边贡罗,东阳花罗,皆不減(jian)东北”。

南宋《格物粗谈》中有“葛布年久色黑,将葛布湿,入烘笼内铺著,用硫黄熏之即色白”的记载,说明宋代已有用硫黄蒸熏葛布的漂白技术。

元代的麻织工艺(公元1279——1367年)

十二世纪末,象古族首领铁木真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封建主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做可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此后,对外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子公元一二二七年灭西夏,公元一二三四年灭金。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公元一二七一年定国号为大元,建立了元朝。公元一二七九年灭南宋,建立了元朝统一大帝国。

元代的染织工艺,以金锦、刺绣、毡罽和棉织最有特色。

麻布主要是劳动人民穿用的,它是民间一种普遍的染织品。《陵川文集》有这样记载:“河东土产,菜多于桑,而地宜麻,专纺绩布,故有大布、卷布、扳布等”。可见当时麻布的品种也是较多的。前引《马可波罗游记》所说,戎州(风古勒)生产一种用树皮织的布,甚丽,夏季衣之。这实际是属子麻布的一种,或即是以桐麻树皮作原料。我国湖南等地,还盛产这种植物,并用以制麻。劳动人民制作麻布,除了供自己穿用,也作为缴纳捐税的物品,即所谓“自衣被外,折损价值,贸易白银,以供官赋”。农民遭受的剥削是极为沉重的。

据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到宋元时,苧麻的脱胶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除用石灰或草木灰以外,还采用“半晒半浸”的办法,即把煮过的麻缕用清水洗净后,摊放在铺于水面的竹帘上半浸半晒,日晒夜收,直到麻纤维达到极白的程度,这种方法,是利用日光紫外线进行界面化学反应产生奥氧,对纤维中的杂质和色素进行氧化,使生色基团变为无色基团,从而起到漂白作用。这种漂白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

南宋以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使苧麻生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苧麻再也不是人们的主要衣着原料,而是专门用来织造盛夏使用的轻薄型织物了。

明代的麻织工艺(公元1368—1644年)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瓦解了元朝的统治。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皇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明朝封建政权。同年,明朝的军队攻占大都,元朝统治结束。

明代的麻织工艺,在我国的东南地区有着很大的发展。麻织的品类也较多,有麻布、苎布、葛布、蕉布等。生产最著名的有江苏的太仓、镇江;福建的惠安,广东的新会等地。

据弘治《太仓州志》记载:“苎布真色者曰腰机,漂洗者漂白。举州名(太仓)名之,岁商贾入两京各郡邑以渔利”正德《姑苏志》记载:“通行天下,出太仓者为上,昆山次之。”

万历《镇江府志》记载,镇江则是“今独葛布甲于天下”。

在浙江有归安(今吴兴)盛产苎布,据乾隆《乌青文献》所记:“苎布唐、宋以之充贡,归安唐志载有铁力生苎布,铁力二字未详。苎布有生有熟,有粗有细,人家雇工织之,谓之杜机铁力。”

又据《浙江通志》转引《涌潼小品》所记:“澉浦俗善织苎,更以织苎布为业,然地实不产苎,市之他方。”这说明澉浦也有麻织工艺,而原料是取自外地。

福建的泉州是麻织的著名产地。据万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下七县俱产棉布、苎布、葛布。葛布、青麻布、黄麻布、蕉布等,多出于山崎地方。”

此外,《闽书》记载,福建的惠安所产的布“行天下”。

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