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观念问题
摘要:社会等级观念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服装成为表现着装者身份等级差别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在服装色彩、服饰图案以及服 饰配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定制与穿着要求,以不同的官...
![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观念问题-图片1](https://static.aihanfu.net/uploadfile/2016/0605/20160605040814479.jpg)
本质特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观念,不仅表明了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更深刻地表现着社会政治统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井然有序,通过服饰,天地之性显现于人间社会,而人伦之情,亦亲近于天地之性。自然因政治和人伦而愈显出秩序,政治和人伦也因显现自然而具备了更加合理的解释。这样,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伦理秩序,都因服饰而表现了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
伍魏在论文《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提出‘政治制度对服饰的规范限制了服装美学的发展。礼教是中国各代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中国古代服饰深受礼教的等级制度的影响。礼教的束缚阻碍了艺术的驰骋,服饰成为明贵贱、弘教化的图解,审美要素被框定在扭曲的人为环境中,服饰雷同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的典型特征。社会成员的个性泯灭,服饰形制变得单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等级观念在某种意义上非但不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桎梏,反而是促进中国古代服饰不断发展完善的积极力量。因为在中国古代服饰体制中,“祭服”、‘朝服”作为大礼服,的确不能“背弃先王之制”而随意改动,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属于“法服”。但是,在此类服饰之外,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和燕居生活时所穿的常服”则相对保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不同朝代中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汉代的官吏的‘袍服”、唐代的官吏的‘循领袍衫”、明代与清代官吏的‘补服”,尽管在服装形制上同属上衣下裳相连的“袍”类服装,但在领形、袖形、衣长、腰带扎系方式、袍身下摆开叉数量与位置等方面均有根本的差异,使得这些官服或凝重古朴、或豪放英武、或雍容儒雅、或健劲剽悍,恰恰成为各时代官服中最鲜亮的风格。服装美学风格上的这种演变,得益于两千多年来在频繁的占领或臣服的过程中,汉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游牧民族对汉民族服装产生影响的方面,表现为游牧民族服装便于身体活动的特点,使汉民族服装的运动机能性不断增强,结构日趋合理,款式日益丰富,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補裆”和“裤摺”的流行,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汉民族对游牧民族服装产生影响的方面,汉民族服饰上体现的严格的等级观念,在淋漓尽致地彰显统治者高贵身份的同时又强化和稳定着统治秩序,因而屡屡出现游牧民族在政治权力上统治了汉民族,在服饰文化上却被汉民族所征服的局面。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辽、金、元 统治者效仿汉民族所制定的冠服制度,直至满清皇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无不表现出服饰上的等 级观念被历代统治者所青睐,并成为促进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