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清韵】迷你小香囊|云鹤抽绳腰圆荷包中式香袋/汉服配饰//香囊
【清韵】迷你小香囊|云鹤抽绳腰圆荷包中式香袋/汉服配饰//香囊
*鹤仙儿*香囊 锦囊荷包香包 汉服 汽车 端午 衣柜 艾草防虫端午
*鹤仙儿*香囊 锦囊荷包香包 汉服 汽车 端午 衣柜 艾草防虫端午
中式禅修服棉麻汉服白色打坐禅服瑜伽服气质中国风茶道服女套装夏
中式禅修服棉麻汉服白色打坐禅服瑜伽服气质中国风茶道服女套装夏
汉尚华莲鸾镜汉服配饰布鞋秋季新款民族风绣花鞋平底休闲女鞋日常
汉尚华莲鸾镜汉服配饰布鞋秋季新款民族风绣花鞋平底休闲女鞋日常

汉服推荐

揖礼,拜礼,成人礼介绍

来源:朝云辞

摘要: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华夏正礼》

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华夏正礼》

揖礼,拜礼,成人礼

男子揖礼,

“揖”就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拱手作揖,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眉,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

2、 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

3、 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向晚辈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4、抱拳礼;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女子揖礼;相对于男子,女子揖礼则有不同且较为宽松,双手叠抱于右腰前或腹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向内,双腿微曲,身体向前俯身约20度。

拜礼;“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九拜”。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二、顿首,就是叩头(注: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座,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礼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三、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周礼》谓‘头不至于地为空手。’空手者,对于稽首、顿首之头着地而言也。拜本专为空手之称,拜之礼,即空手之礼。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经曰拜手。曰拜,无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

四、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至于奇拜、褒拜,奇者独而无偶,即一拜也。褒字之义,郑大夫云:‘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大同小异,皆系多拜之意。”

六、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八、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九、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是九拜中最轻者。〈朱子语类〉云:“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周礼·春官·大祝》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

成人礼;成人礼是男孩女孩迈向成人的阶段和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男子行冠礼(一般十八至二十二岁),女子行笄礼(一般十八岁至二十岁)。

冠礼;冠礼即男子成人礼,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不过,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主人:筮日时,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身着士玄端,玄或黄或杂裳,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

摈者:玄端

正宾:同主人。玄端服。

赞者:玄端

众亲戚:玄衣玄裳,缁带

3.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4.服饰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5.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6.音乐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

7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