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白妆-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妆容之一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据记载,唐代画家张萱的仕女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耳根染红晕。元代画史著作《图绘宝鉴》说:“张萱画妇人以朱晕耳根,以此为別,这是为什么呢?

唐代妆容
唐代妆容

中国古代汉族女子以脂粉化面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妆一般是在脸部进行,但也注意额头、鬓角、耳朵、脖子、鼻子这些地方,都要与妆脸形成整体协调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和脸容色彩形成反差,也不会好看。古代女子化妆时也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关于额头、发鬓处,古代女郎是要把额头上的发际线和鬂角垂下 的发缕修剪整齐,或画出长鬓,然后再化妆。如唐人《宫乐图》里的宫女,还有在两边鬓角涂一道白的,大概是可以使脸容显得修长。明代皇后像有的可看见两边鬓角也染画着白粉,如孝 恭章皇后像,略类似唐人《宫乐图》的做法。

女郎为了化妆,发际线常升得较高,露出光洁的额头。所以《唐会要》记载:“有司奏妇人高髻险妆,去眉高额,以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但实际是禁不断的,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太真上马图》都是 这样,梳高髻,剃去眉,再画眉;也都是高额,发际线很高。

古典女郎化妆,耳朵、脖子、鼻子处也不忽略。

据记载,唐代画家张萱的仕女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耳根染红晕。元代画史著作《图绘宝鉴》说:“张萱画妇人以朱晕耳根,以此为別,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妇人化妆时也要把耳朵涂上白粉,然后在耳朵根染上胭脂红晕,和脸色相协;所以张萱也采用这方法来作画。我们看他的《捣练图》中的女子,确实有这个做法:先把耳朵染白,耳根略染檀色,和面颊处一样。

耳朵的化妆还有几种,如五代王处直墓壁画中,东耳室北壁的一位侍女,是薄妆,柳叶眉,脸上淡染胭脂,梳高髻, 挽鬓发,露出耳垂,耳垂上则染着鲜艳的红色;朱唇轻点,眉心点一黑点,额上也有两朵红花瓣般的花形(或是一种“斜红”)。这几点妆饰和素妆形成对比,十分醒目。

明代唐寅的《王蜀宫伎图》里的女郎,化檀晕妆,耳垂则和额头一 样染以粉白。他的《嫦娥持桂图》中的嫦娥也是在耳垂处染粉。

苏轼的《满庭芳?佳人》词:“香叆雕盘,寒生冰筋,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强调脖子的色彩如玉,当和脸容一致。说明也要给脖子染妆粉。

女子为了突出鼻梁,也有类似今天画鼻影的做法,在鼻梁两翼画上稍深的色,鼻梁正中染白,如《宋仁宗皇后像》中的皇后、宫女就是如此的。如北齐《校书图》中的侍女也是染半额额黄,额下与鼻梁正中染白。

女子还有在手臂上、肩上、胸前等或全身扑粉的,有护肤的作用。

历代女郎著粉施朱,画出美丽的面妆,形成多姿多彩的效果。但是总以白色的白妆、红色的红妆这两大类为主,表现似雪肌肤与面泛红晕的美,诗文与绘画雕塑中多有表现。

玉白双脸,宛如月光雪色,如荼花、梨花、白莲,本是纯洁无瑕不染纤尘的心境,清柔得令人倾慕。

白妆,就是单以白粉涂敷面颊,不施胭脂,也叫玉颜。人们喜爱玉石,也就喜欢这如玉一般的素洁颜容之美。代表美好品德的玉的光润莹洁和肤色融合在一起。《楚辞》等书写的“粉白黛黑”指的就是白妆与黛眉;汉代《郊祀歌》也赞美那容颜如白荼花一般的仙女:“众滹并,绰奇丽,颜如荼,兆逐靡。”传为东晋顾恺之作的《洛神赋图》中的洛神等女仙,就是白妆。

南朝、唐朝也流行白妆。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说梁武帝时:“梁天监中,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作白妆青黛眉。”又说唐代太真(杨贵妃)作“白妆黑眉”。白居易《长恨歌》有句:“玉颜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的就是白妆的杨玉环贵妃,面妆宛如洁白梨花。

元代徐再思为一位著名女郎玉莲作《折桂令》:“荆山一片玲珑,分付冯夷,捧出波中。白羽香寒,琼衣露重,粉面冰融。知造化私加密宠,为风流洗尽娇红。月对芙蓉,人在帘栊。太华朝云,太液秋风。”写 的也是她宛如白莲之妆容。当时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玉女,脸妆也是莹洁如玉。

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咏道:“晓妆呵尽香酥冻。”写的也许是女郎使用润肤的透明面脂,不加胭脂,也是白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