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汉大学堂《汉服归来》作者交流会内容报导
摘要:2016年2月26日晚,岭南汉服弘汉大学堂QQ群(146717699)举行了主题为“《汉服归来》的写作和众筹出版”的在线讲坛,交流会邀请《汉服归来》作者杨娜(兰芷芳兮)对《汉服运动大事记》3版编写历程进行了回顾,并介绍《汉服归来》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众筹事宜。...
因了……我刚回国那个时候真的特别忙,又要工作,又做了汉服北京的负责人。那个时候汉服北京刚成体系,还在一所中学开了汉服选修课,要编教材……而我自己,一个从来没学过新闻的人,要去学着做新闻,所以各种崩溃……经常是加班到12点,晚上回家再整理汉服活动方案,两点睡觉,早上六点爬起来接着上班。或者好不容易赶上第二天可以休息一天,前一天晚上10点下班到家后,还得熬通宵做PPT,备课,第二天下午必须去给中学孩子们讲汉服的选修课,下了课后6点到家倒头就睡……所以就把第三版的时间耽误了。
第三版,应该又是一个飞跃吧。不再是复制粘贴了,而是融入了一些事件记录和观点。后来的整体效果也不错,而且我是花写了五个月的……出了月子就开始写,前2个月正好休息,就闷头在家写,。第三个月被拉回单位上班了。就只能夜里写,所以后面进度也慢了。
写完了以后,就有人开始建议我出书了……其实我也有这个想法,因为我觉得只有正式出版了,才能介绍给更多人。汉服运动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网络上,要正式出版,才有话语权,但这个想法又耽误了,因为我要开始准备考博了……
其实也是有老师的建议吧,这位老师其实是我的大恩人。他说汉服大事记写的内容很强,但是缺少梳理和观点性的东西,就是把事情单独列那里了,确实可以告诉人汉服的发展脉络……但是缺少归类和总结,缺一个引导性的脉络。但这个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并不懂该怎么去通过这些事情,来告诉人们怎么看这个汉服运动。
这里面就需要专业的培训了……老师建议我去读个社会学……其实之前考虑读博士,我一直想的是历史(因为兴趣),或者新闻(因为工作),或者传播(为了发展)……但是那个老师建议我去读社会学,去学习一下学者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子有助于提高我对汉服运动的理解。而且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助于我拓宽视野。所以啊,我就去考去了……现在想想依旧觉得自己是疯子——跨专业考博,还是不脱产的。结果玩命了4个月,大概看了30本书吧,也瘦了26斤……结果,居然考上了。后来开学了,第一年上课、读书,也是快累死了的节奏,因为我还有工作,我家里还有一个娃啊……现在,基本上才把课程结束了,该发表的文章发了,我就又开始着手,践行汉服大事记出书的心愿了……
因为我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所以正好认识了一个师兄,他是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他很喜欢传统文化,也很支持汉服运动。我和他讲了这个事情,他也很支持,后来他就和社里讲了。但现在出版行业也很不容易,他说可以介绍我去其他出版社,但是我说我实在不方便,因为又是我工作的原因。我说,我要是自费可以不可以,他说不建议我自费,一个是至少10万,另外是出版社不管销售的,不如试试众筹。所以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对于《汉服归来》这本书呢,目的有几点吧:
一个是和拟写汉服运动大事记的原因类似,也是在网站上说过的:我不忍看到华夏衣冠流落异邦、独自彷徨、黯然神伤,更不忍看到那些身体力行要把它寻回的人们,被世人笑做是癫狂、神经异常、痴心妄想。于是,我决定记录下这些活动的意义与初衷,以及复兴路上那些指引着、守候着汉服回家的人们的真实故事,通过那些执着、艰辛而又沧桑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真实的群体。而这些人,也恰恰是中国复兴、中国道路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以那些平凡而又默默的付出与行动,坚守并践行着“中国梦”,将我们的衣冠、礼仪、文化、精神传播至地球每个角落……
第二个是,我更不愿看着这些内容被人扭曲。汉服运动13年了,该有人对外总结我们的声音了。汉服运动的话语权与解释权需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也更需要由了解、熟悉汉服运动的人来整理、梳理与解释。如果今天我们不发声,或许明天就有皇帝哥哥,又或许有其他人来编写。
第三个是版权问题。《汉服运动大事记》在网络上已经流传7年了,但是从未有过正式的期刊号与出版发行号,多次被人随意摘抄与更改内容。我在一些新闻和文献中,看到很多介绍汉服复兴或汉服运动的文章,援引《大事记》内容介绍当代汉服发展历程,但几乎全都没有注明过原作者。甚至有人全篇引用目录后宣称,是他自己根据网络资料收集整理的。更有甚者,在原文的资料基础上随意更改,添加一些社会中的个别事件,称之为汉服运动的里程碑,比如穿汉服抵制圣诞节、穿汉服给父母洗脚这一类的。
如果我们自己不发声,我们怎么面对后人呢?把话语权给了别人,怎么跟汉服运动的后人交代?所以,这个就是《汉服归来》的写作初衷和意图了。
其实书已经写了一半了,也给一些人看过了……和汉服运动大事记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是跳出去了大事记的框架,据说还是有很多新鲜看点的。
比如,第二章是介绍汉服运动的,是从整个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焦虑和网络民族主义说起的,在这个背景下萌生的汉服运动……粘一段开头来: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日趋频繁,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现代性国家,仍然也摆脱不了“认同焦虑”的文化冲击。在这个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很多人也开始思考,面对着曾经的文化断裂与文化自弃历史,我们是不是真的丢失了一些宝贵东西。而后来,这场发源自互联网的文化思潮,竟然走进了中国社会,甚至是海外的国家和地区,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而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传统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任何一种方式……
第四章是讲衣冠与文明的,对于汉服运动而言,一个核心理念便是通过汉服的复兴,勾勒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扬。但争议和批评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道:“汉服只是一件服饰,对于文化体系而言,它只是传统的皮毛,承载不了什么,也代表不了什么,更不会提升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或是文明的自信。”但不论外人是如何看待或者评价,对于那些真正身体力行推动汉服运动往前走的人而言,他们其实做到了:从穿汉服开始,学习礼仪、舞蹈、国学,传承传统民俗,也决心将我们的文明传递下去……
就是把事件归类整理了,而且尽我所能的引导大家理性、客观、包容地看待。而且最后的落脚点大概是:中国近代从来都不缺少批判,从新文化运动,文革,一直都在批判,打到一件衣服不合适了,拿出来讽刺挖苦;一个礼仪有问题了,拿出来批斗质疑;但是批判后,从来没有人说过,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对于文化而言,也是批判完了,拉来另一个,感觉不合适了再批判,再打倒,但却没有进一步的反思,未来又该何去何从,更没有人知道该拿什么来填补文化荒漠的空白。……最后,拉这个拉那个都不合适,那就还是挖祖先的文化吧,可是挖出来了,究竟怎么和当代的时代相适应,又没有人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了。可以说,传统文化复兴,现在只是口号,连思潮都没有……
而我们说,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为什么衣冠走在了前面?只是因为衣冠是最表层、最显著的吗?恐怕不止吧……因为衣冠的复兴,它其实有实施计划了……从礼仪、节日到生活……虽然他不完善,但是一件从360年前坟墓里挖出来的东西,怎么和现代的、全球化的时代挂钩,你是需要给他尝试与实践的机会的。
为什么汉服运动走的比其他文化运动都要快?因为他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了,而且确实有着一群活生生的人在做。这些人不是把自己关在院子里缝衣服,而是散落在全球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各个行业里,这就是汉服运动。而对于社会公众而言,需要的是给他土壤,尤其是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勇气。特别是在反思过去的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思考未来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而且,别忘了,这个民族,是一个不会认命的民族……
讲完了。
交流环节
包括文字交流和视频交流,省略。
今晚非常感谢娜娜给我们介绍了编写《汉服运动大事记》1-3版的历程,创作《汉服归来》的相关情况。
也感谢大家的支持,有了大家的支持,《汉服归来》的众筹出版才会成功,汉服运动的记录和传播才能更真实、更精彩、更感人!
我也希望大家借此机会,可以重新回顾和思考我们的汉服复兴,想想每一个人(首先是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怎样添砖加瓦……
请大家鼓掌致意!(End)
活动感想
《汉服归来》在线讲坛听后感:
昨晚,有幸听了杨娜老师对汉服文化的一些解析,受益良多。
如果说军力是国家的硬实力,那文化就是国家的软实力。汉服复兴,有幸能在华夏复兴中不断前进,与国家的整体环境,政治地位的提高也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越来越多同袍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有人对汉服复兴运动作出整理,记录。主动权掌握在同袍手里,对将来的复兴解析,也是一大帮助,在这里,对杨娜老师点赞,支持。
我能宣传的力量很有限,能做的,也只能尽量做好自己。把汉服文化,带到我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