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弘汉大学堂《汉服归来》作者交流会内容报导

来源:朝云辞

摘要:2016年2月26日晚,岭南汉服弘汉大学堂QQ群(146717699)举行了主题为“《汉服归来》的写作和众筹出版”的在线讲坛,交流会邀请《汉服归来》作者杨娜(兰芷芳兮)对《汉服运动大事记》3版编写历程进行了回顾,并介绍《汉服归来》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众筹事宜。...

活动概况

2016年2月26日晚,岭南汉服弘汉大学堂QQ群(146717699)举行了主题为“《汉服归来》的写作和众筹出版”的在线讲坛,交流会邀请《汉服归来》作者杨娜(兰芷芳兮)对《汉服运动大事记》3版编写历程进行了回顾,并介绍《汉服归来》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众筹事宜。主讲的介绍引发了同袍们的共鸣和探讨。目前该书在众筹网已筹款60%,主持人嘉林呼吁大家继续支持《汉服归来》的众筹。

此次在线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同袍加入群内观摩和交流。整个交流会主要内容同步转发到岭南汉服QQ1群、2群和3群及微信群,感谢墨尘、七知笛、浅浅、小卿、薇玉萌等同袍的劳动。

交流过程

主持人:嘉林

这是岭南汉服第5期在线讲坛,特地邀请《汉服运动大事记》的主编,也就是此次众筹的《汉服归来》一书的作者,来到弘汉,给大家介绍写书的相关事宜。

介绍一下主讲人,杨娜(兰芷芳兮),《汉服运动大事记》主编,目前从事媒体行业,电视编导,博士研究生(在读)。2008年留学英国期间创立“英伦汉风”汉服社,2009年以“汉族之花”的名义着汉服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2009年至2011年担任北京汉服协会主要负责人。从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运动的发展历史与脉络,并在网络上发布《汉服运动大事记》,于2013年更新至第3版。

今晚主讲内容有:1、回顾三次编写大事记的经历。2、《汉服归来》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现实原因与初衷,目标和作用,编写方法,等。3、对汉服运动现状的简要分析,并与大家交流。

交流环节大家可以向主讲人提问,或发表见解、感悟,要求言简意赅。而且,交流环节会有杨娜的视频!此次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对《汉服归来》的众筹给予更多支持。

好了,下面交给主讲啦!

主讲人:兰芷芳兮

那我就先准备开始啦,自我介绍部分,我叫杨娜,网名兰芷芳兮,目前人在北京。感谢嘉林,感谢岭南汉服弘汉大学堂,感谢岭南汉服,感谢各位汉服运动同袍~~给了我这次的讲座机会。

最初萌生编写大事记的想法是在2009年初,那个时候算是我正式加入汉服运动,在英国举办了三次汉服活动,也开始搭建了“英伦汉风”汉服社,然后也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了解汉服运动发展始末了。结果,在网上搜汉服运动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汉网的分裂史,谁篡夺理事职务了,哪里分裂出去了个什么网站了,谁又跟谁在天涯吵架了。而有关正史部分,几乎没有……为什么说是几乎呢,因为其实有一部的——就是皇帝哥哥写的,夏历多少年,女娲后人出生了。他后来看了什么古装剧,去了大观园,拍了一张古装照,于是拉开了汉服运动的序幕,好像是一个扮演贾宝玉的照片,就是陈朕冰的照片,他写了一部皇帝哥哥的复兴史料,然后我就觉得很无奈,为什么真正那些身体力行推动汉服复兴的人和事,没有记录,而想起记载的,怎么是皇帝哥哥呢?而且明明那些活动也都不是他做的,他就说自己怎么张罗了一场全国活动啊,自己怎么去祭祀啊?就觉得很无奈。

而那个时候,恰好也是汉网访问量开始减少的时候,天汉网、汉服吧等网站也开始各占据了一部分的新兴力量。于是,导致了很多内容很分散,找起来很困难。但是网上流传的史料呢,主要就是那部汉网的分裂史。就觉得很心酸,为什么我搜索到的资料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呢?

我看到的是:在北京寒冷冬天的一个清晨,几个穿着汉服的姑娘,拿着一沓印好的宣传单,早上在一个公园门口汇合,然后去跟路人介绍,我们穿的是汉服……我还看到的是,网络上,天涯在小楼写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滨少炎等人的《失落的文明——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怎么消失》的,这些才都是身体力行推动汉服运动往前走的啊!而也正是这些人和事,才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但为什么这些内容却没有人来梳理和整理呢?

如果,任由这些内容散落在互联网的角落里,而留下的却是那些分裂、抨击的黑历史,甚至是任人扭曲的歪历史,那我们怎么和我们的后人交代?怎么和后来加入汉服运动的同袍交代?难道我们说,我们的汉服是女娲后人皇帝哥哥复兴的吗?或者说,是在争权夺位的过程中,兴起的吗?于是,这个事情既然没有人做,那么就由我做吧……

其实对于汉服运动,我的理念是,如果没有人做,我就来做,如果我自信,我做得可以比别人好,我就来做……所以后来的决定写《汉服运动大事记》,当时开始写的时候心里也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因为汉服运动,其实很论资排辈。

我那个时候才出道最多是3年,就在英国做了几场活动,说白了还是靠民族之花比赛出名的。面对的,很多是参与了汉服运动6年的老前辈……写这部著作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要叫前辈的,所以心里特别紧张——哪些要写,哪些不要写,哪些要收录,哪些不要收录,这个事情该从哪个角度写,那个事情该从哪个角度介绍,心里也不是很有数。而且,网络环境并不是很好,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其实不光是汉服,现在你做什么事情,网络上都是一堆人骂你的……但反正就又是个豁出去的心态了……反正这个事情应该有人做,而且现在没人做,那我就抛砖引玉吧……你们愿意怎么骂就怎么骂去吧,被拍死算了……反正拍死的是兰芷芳兮。

结果,第一版也写出来了。当时第一版非常简单,就是把网络上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粘过来了,每个事情起了个标题,我记得当时好像是就花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的。但是出来后比想象中的效果要好的多好的多。虽然有骂声,但是大部分是赞赏声,我其实很意外的。很多人在后面回复说是含着泪读完的,没想到汉服运动发展得这么艰难……

然后呢,也有一些人开始给我指出问题了,比如时间上有点错误啊,然后有什么事情也应该加入啊……这些指正很多都是很强建设性意见的。是啊,因为那个时候毕竟很多都是道听途说,而且网络上的资料也不准确和完整……而且,我就是一个初入江湖的小虾米,里面的那些风云人物我也都是久仰大名,哪里敢想着去联系,去聊聊,去挖掘呢……

但是大家很热情,有主动找我的,有帮我引荐联系的。然后再加上又赶上暑假,我回国了,也见到了一些人,所以,很快,好像也就三个月吧,我就有能力着手做第二版了……这一版内容上丰富了很多,而且一些争议的问题也都找到当事人,大概地了解情况。

做第二版的时候我是在瑞典,那个时候正好是刚写完研究生论文,在找工作。所以时间也相对充裕,当时花了两周时间写的……再后来,第二版的效果其实更好……所以我也经常说,在汉服运动中大家要包容,要包容、理解,特别是同情的理解,要给予他发展的土壤和空间,还有产生错误后改正的机会……汉服运动大事记,其实也是一版版更正出来的。

而且最后,我发现大事记不仅可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还可以成为其他学者或社会人士了解汉服运动的一扇窗户,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对于汉服运动的坚持与执着。

其实,我个人感觉,2010年之后,很多媒体和学者对于汉服运动的态度变化挺明显的。早期质疑的比较多,说是作秀啊,民族主义啊。后来,其实肯定的已经比较多了……当然,这个背后有很多因素,社会环境、政府态度、文化理念啊……但是我觉得大事记在这里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在后来看到一些持中立或肯定的一些文章中,很多也都用到了王乐天穿汉服上街、复原成人礼汉服婚礼这些连贯性内容的……而且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人都是感性的……你若第一次接触汉服时,看到的就是负面的、内讧的、作秀的,或者是卖廉价衣服的,你对他的印象肯定不好;但你若第一次接触时,看到的就是正能量的,比如这些人下班后怎么熬夜策划活动,怎么坚持着举办社团活动,怎么身体力行的义务宣传汉服,推广中国文化的……你对他的印象肯定是好的。所以,如果你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你对于汉服运动的了解,如果最初看到的他怎么在马路上宣传,然后被人笑做癫狂、神经异常后,但他又坚强的爬起来,继续凝聚力量去宣传,那得是怎样的精神和执着啊!我想,但凡用心去了解的人,都会被这个群体中凝聚的正能量打动的……

比如,我发现我身边几个同事,在做汉服节目报道的时候,本来他们不了解汉服的……结果,采访过程中,发现那几个穿汉服的孩子特别的敬业,甚至专门做飞机过来,讲的特别仔细,还经常为了沟通节目聊到半夜……后来,那几个同事都果断“跳坑”了……现在就是逢人便介绍汉服的那种。还有的学者也是,做了几年的汉服研究,然后是逢人便宣传汉服……所以,我就说,正能量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这一点,其实是我在后来才发现到的,并不算是初衷,算是意外收获吧。

但是呢,这里就是我的问题了……2010年我回国了,工作特别特别忙,更新第三版的事情就搁置了,直到2013年, 2013年5月回家生娃了,可以休产假了,我也终于有时间更新大事记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事记第三版跟之前两版隔了很长时间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