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汉服——掀起传统服饰的盖头来
摘要:穿一袭广袖长裙, 鬓发间一朵素色山茶,一支白玉步摇,款款而立,更显女儿娉婷,这是汉服。着一袭蟹青色掐腰长袍,簪一支木纹素簪,顾盼生姿,优雅而拘礼,这是旗袍。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美在镜花水月、美在华彩霓裳、美在大气磅礴、也美在内敛婉约。衣食...
穿一袭广袖长裙, 鬓发间一朵素色山茶,一支白玉步摇,款款而立,更显女儿娉婷,这是汉服。
着一袭蟹青色掐腰长袍,簪一支木纹素簪,顾盼生姿,优雅而拘礼,这是旗袍。
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美在镜花水月、美在华彩霓裳、美在大气磅礴、也美在内敛婉约。
衣食住行之中,着装被列在日常生活的首位,从来都是不简单的。
从最初保暖、遮体的实用功能,到象征身份、阶层的社会功能,再到自由个性的当代表达,在服饰上,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来都不曾缺少。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服饰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服饰自古多元且文化深厚。
而如今,在服饰穿着已然全球化的是时代里,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却略有抬头,并在一定的文化圈里盛行。《身穿汉服,清明咏柳》《百人着汉服举办祭孔大典》《汉服祭祀,再现千年清明遗风》……从中国传统节日里,各地媒体的一些报道中不难看出:如今,在一些传统节日,人们身着汉服参加一些古代的礼仪活动,已经渐渐开始形成了一种趋势。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这句源自于《诗经》里的诗句,跨越千年,成为当今为传统服饰文化吹响的“号角”。喜欢汉服或者旗袍的人们,以“同袍”来称呼圈内人,他们以自身的行动来复兴中华传统服饰,复兴中华传统礼仪,这样的自发与自觉,足矣足矣。
醉美汉服:
霓裳羽衣今犹在,
粉黛罗绮意味长。
事实上,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晓阳:90后大学生
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曲线救国”复兴汉服
晓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同袍”(汉服爱好者),家中收藏有多套齐胸襦裙、对襟襦裙、袄裙、褙子和数不清的古典元素时装。几年前,她还是一个连支领和交领都搞不清楚的“汉服盲”,现在已经能对汉服样式如数家珍了。
从小,晓阳就喜欢中国元素的东西。 “上了大学,有服装购置自主权了,我就特别喜欢买那种复古的、民族风的服装,其中不乏有汉服、旗袍和民国学生装的改良款。当时脑子里还没有汉服这样的概念,只觉得民族元素的服装很美。”晓阳告诉记者,她的喜好,同寝室的室友是很清楚的,于是在她生日时,室友送了她一身两片式齐胸襦裙,那是一套真正的汉服。只一眼,晓阳就被裙子上那精致的蝶舞刺绣给惊艳到了,两个人照着网上的汉服穿戴说明,和长长的系带奋斗了好半天才穿戴整齐。她对这件生日礼物简直爱不释手,在寝室里经常穿着,宽大的衣袖,飘逸的裙摆,从那以后,她就迷上了汉服。
喜欢上汉服以后,晓阳通过在网上逛贴吧、论坛,了解、学习传统礼仪,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汉服除衣裳外,还包括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为了搭配服装,晓阳陆续购买了发梳、发簪、发带、手链、绣袋等配饰。“真正的汉服是很讲究的,什么样的服饰搭配怎样的发饰和妆容,拘什么样的礼仪,真正的博大精深。”晓阳说。
通过网上的“汉服群”以及学校里“汉服社”,晓阳认识了一批“同袍”。在他们这些汉服爱好者的眼中,穿戴汉服者的容貌、身材倒不是大家最关注的,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服装的色彩搭配、花纹图案是否精致,发型、配饰是否符合气质。着汉服很讲究基本礼仪,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条就是忌“披头散发”,晓阳穿戴正统汉服出门时,即使没有条件盘发,也要将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
作为学生党,晓阳购买汉服的途径是通过网店定制,其中她偏爱对襟襦裙,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束腰的设计能够展示美好的身材曲线。但令她难过的是,这些正统的汉服却很少有穿出门的机会。
晓阳发现,作为传统服装,身边的长辈却比同龄的朋友更不能接受汉服。日常生活中她心血来潮地想穿汉服出门,常常遭到父母的唠叨,称汉服是“奇装异服”,穿出去会遭人耻笑。反而同龄的朋友更容易接受、欣赏汉服,学校拍毕业照时她穿了一身蓝荷对襟襦裙,班上的师生都大为惊叹,毫不吝啬地赞美裙子的刺绣精美,飘然而俏丽。
然而,走出学校这座“象牙塔”,人们对汉服的接受度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晓阳前年过生日时曾穿了一身袄裙和同学出去玩,就在街上引起了一场并不愉快的小范围的“围观”,路人对她的穿戴指指点点,甚至偷偷拿手机拍照。最令她诅丧的是,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传统汉服,偶有欣赏者,十有八九也会来一句“这是韩国小姐穿的吧?”,几次下来,晓阳顿觉兴味索然,心爱的汉服们被她折好放进柜子里,一年也难得拿出来穿一次了。
究其原因,晓阳承认,自己以前“穿什么衣服自己开心就好,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在社会对传统服装认知度匮乏的现在,想要无拘无束地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而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终究还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情。
好在从去年开始,晓阳发现现在开始流行起了“汉元素时装”,这种时装在继承汉服神韵的基础上创新出的新的服饰,不限款式,不拘一格,更加适合日常穿戴。诚然,晓阳在汉服圈的汉服爱好者们,有些消极地认为汉元素时装的流行,消磨人们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但在她看来,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汉元素时装能用更温和的方式,让更多人去接受、了解传统文化。现在,汉元素时装已经被晓阳运用在了日常穿戴上,在穿戴汉服时装的过程中,她也在积极地向身边的朋友介绍、推广汉服文化,相信通过自己的展示,能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这种美丽的传统服饰。
贤住:临海汉学社发起人之一
漫漫十年复兴路
道阻且长
“2005年,我买了第一件汉服,至今整整十年。我的汉服生涯和淘宝是同步的,自从有了淘宝,我在网上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件汉服,呃…正确的说是一件‘伪汉服’。”作为临海汉学社发起人之一,她对汉服的痴迷可以追朔到十年前。
受父母影响,贤住自小接触到的家庭教育是国学,她笑称,5岁时被父母拿着“小密扫“逼着背《易经》的体验,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可能自小接触国学,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东西,就比较喜欢。说起来,对汉服的喜欢是自小就有。但是,没地方购买,最多是去影楼拍张古装照。
2005年,淘宝开始兴起,她随意浏览的时候,忽然发现居然有汉服卖,顿时兴奋不已,挑了一件。盼了几天的快递,终于到手,拉窗帘掩门,忙不迭地穿上。
“汉服有一种很奇怪的魔力,你一穿身上,顿时觉得自己言谈举止都不一样了,拘礼而优雅,这本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女子的特性。”贤住说。刚开始,她只是偷偷关着门在家里穿,后来忍不住往门口站站,最后大胆地跨出家门。尽管,如她所想,自己的大胆穿着,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背后指指点点,拿手机偷偷拍照的是家常便饭。但再怎样异样的眼光,都不能浇灭她对汉服的热爱。2008年时,因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另外几个喜欢汉服的朋友。她们经常聚会,喝喝下午茶,聊聊中国古典文化,大家穿着常服去,到了包厢就换成汉服,盘上发髻,茶香袅袅中,一坐一个下午。“这些人,其实是我们汉服同好者最初的圈子,大家都是古典文化的痴迷者,大家一起就经常研究传统的汉服文化,这才渐渐明白,前面在淘宝上买的十几件汉服,充其量只能算是‘影楼装’。空有古装名头,却并非正规形制的汉服。真正的汉服是有一定形制的,而不是现在那些古装电视剧里那些花枝招展的样子。”贤住说。
一提到正规的汉服、汉礼,贤住又提到最近正当红的电视剧《琅琊榜》,听说剧里的服装、礼节都非常考究,有古人之风,她还特地看了一遍,研究过。“你看,里面的服装就很素雅,自带水墨韵味,一点都不夸张。无论是右襟、衣袖、饰品佩戴都是符合古人习惯的,皇族就有皇族的规格,贵族就是贵族的样子,平民就有平民的打扮,所以看起来就是很古典,很舒服。”
2012年之后,在淘宝上开始有正规的汉服出现了,虽然还充斥着影楼装,但是真正的汉服迷们都能慧眼识珠。再后来,她感叹于网上总是买不到形制正规又布料不错的汉服,干脆就自己做。自己去找布料,按照出土的文物图,古典壁画、仕女图里找汉服真正应该有的样子,然后自己裁剪,缝制。
汉朝的、唐朝的、对襟的、齐胸的、交领的……家里的衣柜里,一件一件的汉服入驻,让她逐渐淘汰了现代的服饰,直到全部被占领。如今对贤住来说,汉服才是她的日常服饰,无论出席怎样的场合,她都是头上一支簪子、身穿心仪的汉服去。以至于有一天,她如果穿了平常服装去,反而会被熟悉她的朋友所奇怪。
由于将汉服当成常服来穿,贤住这个汉服迷的身份是坐实了。身边逐渐聚集着一些和她有同好的“同袍们”。大家聊着聊着,就想着要去搞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