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陕西地域上创造出的“汉服”

来源:朝云辞

摘要:秦汉时上层社会的服装面料是以锦绣为主,民间是以麻葛布为主。丝绸绣纹多以山、云、鸟、兽、藤、蔓及植物花卉来装饰,织锦有各种复杂的菱形图案,有的织有“延年益寿”等花纹,另外还有绘花和印花图案织物、朱砂着色织物、细薄丝织物等。

袍服,面料为黄色,里子为白色,明朝以后被废弃。

袿衣是汉代妇女常服中很有名的一种服装,由深衣发展而来,衣服底部由衣襟曲绕形成燕尾形的两个尖角,很富于情致。《释名·释衣服》解释说:“妇女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1]襦裙也是汉代有名的妇女服装,襦是上衣,斜领、窄袖、长及腰际,裙子是由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四幅素绢上窄下宽,居中的两幅较窄,外面两幅较宽,下垂至地,裙腰两端缝着绢条,以便系结。裙边不饰缘,所以叫“无缘裙”。襦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汉代用作妇女常服,后来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中国妇女服装中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样式之一,神兽历代妇女喜爱,所以影响广泛。

汉代关中已经出现与现代裤子很接近的袴裈[2],古代最初的裤子叫袴或绔,是不缝裆,只套住两条腿,外面穿着长衣或下裙盖住裆部,后来大约在汉代出现了满裆的裤子,而“裈”或“绲”就是满裆的裤子的最早称呼,此外,古代还有一种相当于袴的下衣叫蔽膝,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裤裈来历的佐证:“裈,三代不见所述,周文王所制,裈长至膝,谓之蔽衣……至魏文帝赐宫人绯交裆,即今之裈也。裈,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裤,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至汉章帝以绫为之,加下缘,名曰口,常以端午日赐百官水纹绫裤。”[3]马缟所说的这段话,只有“三代不见所述”可信,但说裈为“周文王所制”不可信,下面又说裤是“敬王以缯为之”也不可信,敬王在位时值东周中后期,那时还没有裤的概念,至于说汉章帝时“以绫为之”并“赐百官”尚有可能,因为根据文献资料,裤出现于汉代,之前叫袴或绔,不缝裆。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也说:“《唐书·归崇敬传》曰:“德宗时,百官朝朔望皆服裤褶,崇敬非之,建言:‘三代逮汉无其制,隋以来始有服者。’”干宝《搜神记》亦或言其物,盖晋以来有其制也。”[4]高承所说裤是“晋以来有其制”也有些晚,考察史料可知,裤在汉代已出现,名为“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阮籍传》就有了裈的说法:“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兆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君子之处域中,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5]南朝宋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中引刘伶的在《酒德颂》中的话说:“我以天地为栋宇,房室内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裈,就是满裆的裤子。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也提到了刘伶所说的这句话。再结合《晋书·阮籍传》中的这段话,可知“裈”在晋以后普遍使用。《汉书·外戚传》中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指宫人),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的话,东汉经学家服虔解释说,“穷袴有前后裆”,唐代经学家颜师古也解释说,穷袴“即今绲裆裤也”。“穷袴”是很少的说法,大多场合不这样说。

古代的裤子和今天的裤子概念不同,袴最早不分男女,只是作为胫衣出现,无腰,无裆,只有两条裤腿,起到保护腿和膝盖的作用,所以古人穿袴从不使其露出来,就像现在不能露出裤衩、胸罩等内衣一样,否则很不雅观和自重。因此古人在袴的外面还要穿裳或蔽膝,起到遮挡袴的作用。秦汉之初袴发展到可遮裹大腿,但裤裆仍然不缝缀,裤子外面还有裙裳,开档既不会不文明,也便于大小便,因而古籍中将这种裤子叫做“溺袴”,是很形象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学湖人,穿胡衣,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汉人才较为普遍的穿着长裤,而且直接露在外面,由此可推断,胡人穿长裤应是合裆的,因为合裆长裤利于作战。后来,贵族仍然穿着不合裆的袴,只有士兵为了打仗方便,才穿合裆的裤子,叫做“大袴”;还有奴仆、农夫等为了劳动的方便,也穿合裆的裤子。颜师古在《急就篇》中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在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裤子最为流行,那时的文人对统治者不满,我行我素,放性任诞,不着贵族流行的袴褶,不但穿长裤,而且把裤口开得很大,相当于现在的喇叭裤,故意追求时髦,体现出于当时污浊政治不合流的强烈的反叛精神。

从汉代起,舆服制度建立起来,从朝廷到民间,各等人穿衣都有了规定,皇帝、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被分为20多种,为后世其他朝代立下了规矩。《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为琅琊太守)敕功曹:‘官属多褒衣大袑[6],不中节度。自今椽吏衣皆令去地三寸。”[7]朱博是汉成帝时人,那时官吏衣长至地,不符合服制,所以朝廷命令剪短,离地三寸。当时史料记载的信息和后来出土文物中绘画、砖雕等残留的人物实际穿着却不大相同,也许文献记载的是社会上层人士着衣情况,而出土文物多是平民和奴仆着衣情况。

汉代的冠帽是区别人们身份等级重要的标志之一。汉代冠帽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鶡冠等十多种,大大超过了秦冠的数量和款样。

冕冠是从周代以来古代帝王权臣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戴的冠,形制为延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外面涂成黑色,里面是红绿二色,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皇帝冕冠用十二旒,以白玉为质;三公诸侯七旒,以青玉为质;卿大夫五旒,以黑玉为质。戴冕冠必须穿冕服,冕服全身按级别绘绣章纹。另外还要配以襞膝、绶带,组成一整套服饰,一直沿用到宋朝。委貌冠和皮弁冠相似,长七寸,高四寸形状像一个倒着的杯子,前面高广,后面低尖,用黑绢制成。戴委貌冠必穿玄(黑色)端素(白色)裳,执事者戴皮弁冠,穿缁(黑色)麻衣,皂(黑色)领袖,下着素裳。通天冠高九寸,正竖而上,直下为铁卷梁,顶上平正,象征着通天。戴通天冠要穿深衣或袍服,颜色可随季节变化。远游冠形制有如通天,诸王所服,这种冠前梁高耸,向后倾斜,分为一梁、三梁、五梁几种,上面有黄金装饰,表示爵位等级。高山冠也叫侧注冠形制如通天,高九寸,以铁为卷梁,顶直竖不邪却,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进贤冠古代用黑布做的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太傅、司徒、司空戴三梁进贤冠。法冠也叫柱后冠、獬豸冠,高五寸,以缡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所戴,这种冠以铁丝卷成柱形,取“厉直不曲桡”之意。鶡冠保持了秦代形制,汉代凡跟随皇帝的郎官及出入宫廷的宦官都戴这种冠,前面还饰以貂尾,再加饰金珰、蝉纹等,此后一直作为武冠沿用下去。建华冠、方山冠都是乐人所服;巧士冠只在祭祀天地时戴;却非冠形制像长冠,宫殿门吏所戴;却敌冠像进贤冠,一般卫士戴;樊哙冠是著名汉将樊哙为自己创制,他曾戴这个冠参加鸿门宴,为保卫刘邦出过力,冠广九寸,高七尺,前后各出四寸,形制如冕;术氏冠战国时赵武灵王曾戴过,后来不再用。这些冠都有缨蕤,执事官、武官戴时要缩短缨蕤,不超过五寸。

汉代冠巾延续的是秦代样式,关中男子多以巾帻[8]裹头。西汉末年,长安皇族王莽因头秃,特制巾帻包头,民间传说“王莽秃,帻施屋”,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风尚。这是政治名人产生的服饰效应。事实上,以巾帻包头早在商周时就开始了,到了汉代更加广泛流行开来。文人、武士都以戴巾为风雅,上等巾是丝绸所做,下等巾是麻布或葛布所做,“头戴纶巾,手挥羽扇”是当时文人雅士的普遍装束。上层人士头巾是黑色的,白色头巾是平民或被免职官员的装束,后世将汉代流行的巾称为“汉巾”。《东汉会要》卷十“释巾”说:“帻者,赜[9]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武吏常赤巾,成其威也。”[10]这段文字记述了巾帻的形制和官员服巾的规定,“崇其巾为屋”是指尽责顶端隆起形似屋脊。当时还有平顶巾,称为“平顶帻”或“平上帻”。这是汉达关中男子基本的首服。平民身份低微,不能戴冠,就只能以巾裹头。帻具有压发定冠的作用,身份高贵的官宦戴冠以前往往先用帻固定头发,前面略高,后面略低,中间露出头发。官员平时在家燕居时,脱掉冠帽戴巾,所以说“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平民巾帻按规定只能是黑色或青色,所以秦时称人民为“黔(黑色)首”,汉时称仆隶为“苍(青色)首”,都是从他们头上戴的巾的颜色来区别的。

[1] 见[汉]刘熙《释名》

[2] 袴裈,袴,音袴,同绔,古代指左右各一、分裹两胫(腿)的套裤,以区别满档的裈;裈,音坤,古代指有裆的裤子;裤,指成年人满裆裤和小孩开裆裤古今的通称。

[3] 见[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