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
摘要:我国青年“汉服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当中,汉服运动在各地青年当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诉求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态。以广州为例的实证调查发现,“汉服文化”爱好者中“80后”、“90后”已经构成了绝对...
年“汉服文化”的主要目标诉求及其实践形态
广州青年汉服文化运动实践的主要诉求可以分为逐层递进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化等。
一)汉服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普及公众对于汉民族传统服饰知识的缺失让同袍们感到苦恼,但客观上也成了青年人深入推动汉服推广与传承的重要动力,具体方式有汉服聚会、汉服游园、汉服婚礼、汉服写真、汉服成人礼等常见的实践形态。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81.0%和72.4%的同袍经历或听说过汉服被当做和服、韩服的情形,79.1%的同袍经历或听说过将汉服与时下流行的穿越联系在一起,亦有公众将他们看做是COSPLAY动漫爱好者,此外,被当做寿衣、孝服、戏服等情形也普遍存在。诚如前文所提到的王乐天着汉服上街事件中,据王乐天本人回忆,当他行走路过一家商场时就曾被迎宾小姐奉以外宾待遇:“快来看呀,日本人,穿和服的日本人”。因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高达94.8%的广州汉服爱好者非常同意或比较认同其实践汉服运动的目标是“考证服制并向公众普及汉服知识”
二)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汉服本身的设计与展示的创新是青年汉服爱好者非常热衷的,如汉服设计、汉服配套饰物设计、汉服卡通制作、拍摄汉服电影等,甚至设计汉服式样的学位服也在此之列。汉服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服饰里有非常严谨、严肃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也有一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封建的东西,比如服饰中的森严等级制。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汉服爱好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传承汉服文化中采取了汲取精华、有所创新的学习策略。而接纳汉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汉服设计的创新中去是一个重要前提,91.9%的汉服爱好者表示能够接受汉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在关于是否应该复兴汉服的社会争论中,有公众提出传统汉服若是放到现实生活领域中或许有诸多不便,汉服爱好者发现将汉服主要特征的各要素提炼出来称之为汉元素,这些汉元素被运用到新汉服设计以及时装设计之中,在客观上扩大了汉服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一些时装时尚行业也参与进来,例如以诗礼春秋为代表的汉元素时装发布会使得汉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感动了无数汉服爱好者,也使得一些曾经对汉服抱有偏见的人加入到汉服运动的行列之中来。
三)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深化在汉服文化的发展与兴起中,与汉服相关联的汉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三个层面得到传承与深化:推动汉服成为学位服等特定礼仪用服;推动汉服成为日常生活服饰;推动传统节庆礼仪复原。有高达97.6%的汉服爱好者认同其实践汉服运动的期待是“推动汉服成为汉民族重要礼仪场合服饰(如婚礼、学位、祭典等)”;81.9%的汉服爱好者认同推动汉服成为汉民族日常服装,这其中69.5%的人认为“现阶段可以礼服化,生活化是长期目标”是实现这一诉求的可行性路径。当然,这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尝试推动汉服进入官方议程的方式实现的。2006年,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就表达了对汉服文化热的看法,这应当算是较早对汉服文化作出回应的官方人士表态。孙家正说:“我也看到过这个消息,有些地方的一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总体上我的观点是,吃饭也好、饮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爱,百花齐放,都是他个人的事情。但是,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创造出并且受到大家都很欢迎的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服装。”这一年发生的另外一件让同袍们欢欣鼓舞的事情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的56个民族介绍的图片中的汉民族的图片被换成了身着汉服的汉族青年,这被汉服爱好者们解读为汉服运动正逐渐受到官方正视、默认甚至一定程度的认可。另外典型的事件是2007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发起于民间的汉服文化运动作出了回应。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鉴于汉服“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因而他建议“可以自行设定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中国式学位服”,并进而逐步推动“在结婚、节日庆典或两岸文化交流及传统文化活动”等重大场合穿着汉服。与刘明华持有相似却又并非完全相同主张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天涯社区、汉网与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汉服爱好者活跃的知名网站联合发出倡议将汉服中的“深衣”作为奥运会礼仪用服,并将汉服作为中国运动代表团中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在此之后,汉服运动活跃分子推动汉服进入官方视野和政府议程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直到最近的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名为《关于确定汉族标准服饰的提案》,该提案获得了30余位政协委员的连署签名,该提案建议由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设计、规范、制定和发布汉民族的服饰标准,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以此来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特性,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发展兴盛的国家形象。
四、“汉服文化”兴起的原因
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所激发的民族认同的觉醒全球化表面上看似不同国家可以自由地进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其本质更多的是属于文化强势者即文化霸权者对处于经济文化低势位者的单向度的文化渗透与传播[1]。世界不同文化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面临全球化背景下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和方式保护与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有汉服文化爱好者就曾提出“当看到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服,韩国人有韩服,印度人有莎莉,越南人有长衫,唯独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民族除了穿着西装革履,却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你没看人家韩国总统朴槿惠来访的时候还穿着韩服,宣传韩国传统文化?那么我们要是出国的时候要展示我们的传统服饰该穿什么衣服呢?”在汉服爱好者看来,没有能够代表本民族特色、底蕴与性格的民族服饰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十分频繁的今天抑或国内民族交往中都是件十分尴尬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汉服复兴尽管存在争议,却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同情与支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在谈到汉服运动时就表示: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
二)国内少数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身份的强调所引发的民族意识的增强目前的国内民族政策基本依据事实上采用的依然是前苏联时期确定的民族认定办法和关系处理准则,即“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遵守对压迫民族即大民族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可以抵偿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2]这一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强调“政治化”的民族身份,并对于处于相对少数的民族在生育政策、升学政策、传统文化保护、生活区域自治等方面给予了相对于主体民族更加优惠、特殊的照顾,而且各少数民族都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强烈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其民族性格和特征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而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的民族特性却慢慢消失淡化,这在客观上激发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青年的身份归属和民族认同的思考,在他们看来,在56个民族同时出现的时候,“各民族都身着光鲜亮丽的特色服饰,唯有作为主体汉族穿着衬衣、西装”,“汉民族的民族个性不断淡化”让青年感到了某种文化认同的焦虑。
三)服饰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直观标识往往成为青年时尚流行文化的先锋青年、服饰、民族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服饰是流行时尚的载体,青年是流行时尚的推动者与消费者,服饰承载着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诉求与人生理想。无论是西方的朋克、摩登派、嬉皮士,还是中国不同时期青年时尚的实践,我们都可以看出服饰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直观标志与文化符号,[3]而且外在直观、易于在文化工业背景下得以大规模传播流行。而服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外在化特征的显性特征,反映了不同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程度,是民族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民族历史的积淀、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中国青年为主体的汉服运动兴起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思潮与社会运动才真正摆脱了“曲高和寡”的境遇,从而实现了生活化、平民化和青年化。可以认为汉服运动作为服饰亚文化在客观上成为了青年传承与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汉服文化,青年得以“用现代意识去激活古老的文化元素”,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服饰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古韵今风合鸣”的氛围,建构起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文化与制度、民族与世界等复杂议题认知和深入思考的现实载体。[4]
五、对青年汉服文化与汉服运动的建议